精實新聞 2014-04-23 10:04:58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台資壽險業登陸至明年2月將屆滿十年,目前包括國泰金(2882)旗下的國壽、新光金(2888)旗下的新壽及台壽保(2833)都已採合資方式進入,中壽(2823)則與大陸建行攜手,參股建信人壽。除建信人壽在既有基礎上,已有獲利外,其餘三家截至去年都還處虧損階段,原始股東也礙於法令及自身規劃,陸續傳出有意退場,對台資壽險業而言,或能趁此契機重新調整策略,尋求新利基。
大陸保險市場很大,這點無庸置疑,根據保監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大陸壽險公司原險保費收入超過1兆人民幣,相當於5兆台幣以上,現有規模就是台灣壽險市場的五倍以上,更吸引人的是,相對於國內保險的高滲透率,大陸保險觀念近十年才有較快進展,光是考慮未來滲透率的提升,與國內壽險版圖的差距就會逐年拉大,這是當初所有台資乃至外資壽險業亟欲進入該市場所做的夢。
不過,也因大陸壽險市場的成長如此誘人,競爭者也與日俱增,截至去年底,中資壽險公司已超過40家,外資壽險也有近30家,雖家數差距不算太大,但壽險原始保費收入的版圖分布卻有極大差異,即便從第一家外商壽險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已超過20年,去年所有外商壽險原始保費收入還不及600億人民幣,市占率5-6%,外商壽險龍頭全年保費收入更僅是本土壽險龍頭的零頭而已。
這樣的差距不難理解,特別是中國大陸本土壽險主要幾強不少都有金融控股背景,且與四大行關係良好,布局又比外商壽險早上五十年,在熟門熟路背景下,自然享有比外來軍更佳的競爭優勢。而外商壽險在進軍二十年的成果難如預期下,近年退場、股權易主的消息頻傳,看在近十年才西進的台資壽險業眼裡,冷暖自知。
事實上,台商壽險業登陸是由國泰金搶得頭香,由子公司國壽與大陸東航合資的上海國壽2005年2月正式開業,至今已超過九年,去年第三季雖一度轉盈,但因年底的費用提列,去年全年仍呈虧損,國壽也依照持股比例認列4千餘萬台幣的虧損,雖營運狀況已是成立以來最佳,但相較於登陸之初業界預期平均七、八年轉盈的目標,仍有差距。
其他採合資方式登陸的壽險業者,如新壽與海航、台壽保與建發集團合資的君龍人壽,也都在2008-2009年陸續開業,截至去年底自然也呈虧損,其中台壽保認列投資虧損超過1.1億台幣,新壽則逾2億元。只有中壽採參股方式的建信人壽,因有建行的通路奧援,近年獲利呈等比級數跳增,但中壽財報分類上,還將其列入備供出售金融資產,還不能直接認列投資收益。
此次上海國壽的股東易主、轉由陸金發接手,如果正面點來看,或有幾項契機,其一陸金發至少是以溢價超過四成購下東航股權,代表看好潛在增值空間。且相對東航,陸金發除能提供增資的金援外,集團對金融業經營不若東航陌生,反而可能有新的綜效產生。在新壽的合資對象海航也有意出脫持股下,台資壽險西進十年勢必面臨新一波的結構與策略調整,如果還只是期許以與台灣同樣的經營模式直接複製,那對股東而言,自然就難免夢醒時分的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