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3-06-26 14:27:35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被業界稱為「類國防物資」的蛋白質藥,因成長性佳,且九成以上的原廠專利密集在2013-2020年到期,吸引國內、外藥廠搶進,很多人都想問,先不論歐美等先進國家,光是面對至少早我們五年發展的南韓,或積極在全球生技製藥業版圖搶佔一席之地的中國,台廠有沒有競爭力?
永昕(4726)總經理溫國蘭曾經在一場公開記者會提及,未來蛋白質藥可能變成各國間的「類國防物資」。這樣的說法其來有自,首先就2012年最新統計來看,全球銷售前十大的明星藥品中,6項屬於抗體藥物,其中居首的就是亞培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Humira,年銷超過90億美元,且前三名清一色由單株抗體產品包辦,包括由J&J及Amgen治療免疫疾病的Remicade及Enbrel,去年銷售額都有約80億美元。
全球銷售Top 10的明星藥品,生物藥物的佔比越來越高,除了其與人體相容、高標靶性及降低小分子藥物毒性的優點,廣被接受外,最重要的還是居高不下的藥價。當然其中不少還是原廠壟斷的專利市場,但如Enbrel的專利早於2011年到期,先前也已有中國、南韓及台灣藥廠投入生物相似藥,並傳言中國藥廠已完成三期臨床,但該藥全球銷售額仍穩居前三大,也不像小分子藥專利到期後三年內藥價出現崩盤。
生物藥專利到期後原廠之所以仍能保有一定優勢,原因無他,主要就是生物藥沒有所謂的「學名藥」,頂多只有相似藥,因生物藥的生成並非來自化學合成,而是生物反應,在生物反應很難100%相同下,生物相似藥要證明的是與原廠的生物相等性(BE),因此需要進行相對一般化學學名藥的臨床試驗,業界多將生物相似藥的技術定位於「類新藥」,墊高後進者的門檻。
生物藥還有另一項這幾年逐漸被重視的環節,那就是生產。東洋(4105)集團董事長林榮錦曾用「製程等於產品」形容生物藥,因生物藥製程中,只要其中一個環節遭汙染,可能就「整組壞光光」,近年也有不少生物藥雖藥品獲准上市,但卻無法克服量產階段的瓶頸,同樣也不能順利在市場鋪貨,自然也不會撼動原廠的藥價。
因為生物藥在全球藥品版圖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且藥價居高不下,產能又很難無限制的放大,假設真的發生特定疾病的用藥高峰,如果不能掌握藥源,等於該國病患的用藥權利也將掌握在他人之手,就像全球性大流感盛行時,搶疫苗可能也會成為國際間的角力,這或許是有些藥廠用「類國防物資」形容生物藥的原因。
除了各家大廠加碼投入生物藥的研發外,2013-2020年起也將進入生物藥專利到期的高峰,估計釋出的商機至少上看860億美元,2009-2018年生物相似藥的年複合成長上看36.6%,遠高於其他藥品,而這幾年用大分子藥物結合小分子藥物的治療方式,也開始受到藥廠青睞,更擴大大分子藥物的應用範圍。有鑑於此,台廠如潤泰集團、泛東洋集團(東曜/永昕)、中天(4128)集團(泉盛(4159))、藥華、台耀(4746)子公司台康等,都加碼投入。
而投入生物藥當然不是台廠的專利,鄰近的南韓早已有三星、Celltrion等大廠的產能陸續開出,其中Celltrion年產能號稱已超過40萬公升,產能是台廠加起來總合的1、200倍以上。中國大陸也將生物藥發展拉高至十二五醫藥計畫的規格,同樣展現不落人後的決心。
不過,台廠還是有些優勢,首先就產能來說,因這幾年技術的進步及個人化醫療時代的來臨,國際藥廠不再獨鍾年銷十億美元的Blockbuster,而投入更多利基藥物,因而以往單一槽動輒上萬的產能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且改用拋棄式的產能清理更為方便,也將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生物藥廠在選擇代工廠上,或也可能不再侷限於產能最大者,這是台灣如永昕等有機會「後發先至」的商機。
另外,也有像泉盛等廠商,因掌握關鍵的專利,得以在高達260億美元的抗過敏市場上,PK老大哥羅氏,未來可能在進入人體臨床階段,就有與國際大廠結盟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假設兩岸醫藥合作能將生物藥納入,台廠或有可能掌握地利之便,也有機會吸引更多國際大廠投入更多研發資源,將台灣做為進軍大陸的跳板,台灣在全球生物藥的版圖上,重要性也將隨之增加。
(圖說:永昕2千升產能開工記者會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