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城》建設要收成,航線/航權須更開放
精實新聞 2013-12-10 14:56:07 記者 羅毓嘉 報導 台灣智慧航空城產業聯盟今日正式誓師成立,預定在2030年前讓桃園航空城一躍而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亮點。然而除卻機場硬體建設、以及周邊產業園區的設置,「航空城」要引進更多的人流、金流、產業投資;不過桃園機場欲成為連結我國周圍經濟體的供應鏈銜接角色,終須要靠更開放的航線與航權談判能力來完成,因如此方能引進更多轉機客流、轉運加工貨物、並重新塑造台灣在全球經濟版圖更迭當中的關鍵角色。
近年來,全球航空硬體建設的典範,已從單純的運輸空埠功能,轉進更為精密的複合式「機場城市(Airport City)」模式,以機場為基礎,配合設置旅館、商場、辦公大樓與物流中心;然而,隨著全球經貿脈動節奏更快,以機場為核心往外輻射至更廣闊腹地的「航空城(Aerotropolis)」概念,亦正在全球各地快速興起。
根據我國的桃園航空城施政綱領,位於桃園縣東北地區的航空城,將按照用途劃出機場專用區、產業專用區、自貿港區、車站與商業區、住宅區與公共設施等區塊,推動大型的造鎮與產業計畫。
然而,國際航空城會議主席John D. Kasarda指出,航空城不僅是「城」,更須與其核心機場具備更有機的連結,亦即產業物流服務、居住人口、乃至航空城內的產業型態,都要與機場所引進的人流、物流、金流互賴(interdependent)並獲致永續發展。這意味著,以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為主軸的桃園機場升級計畫、乃至桃園機場的後續發展,事實上正牽繫著桃園航空城未來的面貌。
桃園機場硬體擴建將以2018年落成的第三航廈為關鍵里程碑,未來機場的客、貨運流量可望自現有的每年3000萬餘人次、近200萬噸,一舉拉高到年客運容納量6000萬人次、年貨運量450萬噸。不過,在硬體升級的同時,更重要的關鍵問題可能更是:若缺乏了有效的客貨運航權與航線,貨從哪裡來?人流,又從哪裡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政府官方引述IATA預估,樂觀認為台灣航空客貨運業可循全球產業發展腳步而獲致共同成長,然桃園機場在貨運領域面對產業外移、乃至鄰近的香港國際機場與上海浦東機場強烈競爭,而客運方面雖有兩岸航線支撐,但國人旅遊風氣再盛,桃園機場客運量要在5年內達成倍增目標仍顯有難度;政策面如何導入更多外來客流,包括引進轉機客層、乃至高價值加工出口貨品,更考驗著政府的施政智慧。
國內航空業者就直指,航權、航線是航空業的生命所在,以客運發展來看,台灣地理位置位居東亞核心,既可作為東南亞至東北亞短程航班的「跳板」,更是北美旅客前赴東南亞經濟體的要衝;同時以台灣與中國獨特的兩岸直航模式,亦可扮演中國旅客赴美、或者紐澳與北美地區旅客前往中國的中轉地,而這些不外一個前提,延遠與中轉的航權談判,都必須更加開放。
而就貨運發展來看,佔我國製造出口大宗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已外移至中國,桃園航空城、自貿港、乃至自由經濟示範區等架構,如何說服海外廠商將台灣作為境內關外的保稅加工基地,將是關鍵考量;同時,若桃園航空城發展相關業務,將與香港國際機場直接競爭,能否建置更有效率的物流服務能量,則成為桃園與香港的決勝點所在。
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在航權發展上僅與少數幾個國家簽有開放天空協議,在航線開放程度有限的狀況下,不僅限制了機場與周邊產業的發展,同時漫天預估的人流與貨流量成長幻影,更讓現有的桃園航空城計畫被譏為僅是空中樓閣的「空城」;事實上,新加坡、香港、首爾都已藉由航空與經濟政策,證實了「開放」是小型經濟體壯大、成長的鑰匙,台灣的航權開放程度與談判能耐,可能更是開啟桃園航空城發展的關鍵鑰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