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2-06-25 11:09:22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全球主要經濟體決策者能不能把結構性難題繼續當作足球踢(kick can down the road)?可以!如果他們想讓自己的國家更晚邁向可持續復甦的話,那就繼續拖吧!這是國際清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稱BIS)24日最新發表年報(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所做出的結論。
英國金融時報24日報導,素有「央行之央行」美稱的BIS指出,各國政府、家庭、企業、金融機構競相減債的結果導致全球經濟陷入惡性循環;金融危機爆發5年後全球似乎還找不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BIS首席經濟學家Stephen Cecchetti指出,決策者應該先強迫銀行認列虧損、打消呆帳並且提高資本,隨後包括政府以及非金融企業也都該去槓桿化,如此一來全球才能重返平衡的成長道路。
BIS的研究顯示,多數先進經濟體預算(排除利息支出不計)需從現在起連續20年繳出相當於逾2% GDP的盈餘,才能讓公債GDP佔比回到危機前的水準。Cecchetti並指出,決策者不能永遠依靠貨幣政策。為何這麼說?因為貨幣政策不能修補資產負債表、無法提高生產力,也無法讓經濟回到可持續性的道路上。他說,決策者每延後一年正視長期財政失衡問題,就會讓真正復甦的時點進一步地延後。
MarketWatch報導,BIS總經理Jaime Caruana 3月24日在美國聯準會(FED)所舉辦的研討會上指出,寬鬆貨幣政策可以為經濟改革爭取時間,但也可能造成主政者因懈怠而無所做為。他說,低利率也會讓金融業者延後認列虧損,讓呆帳繼續留在資產負債表。
過去半年來,筆者陸續在《神呀!給我萬里無雲的多頭行情吧!(https://www.moneydj.com/KMDJ/Blog/BlogArticleViewer.aspx?a=09a03094-02b4-4eb1-8982-000000014437#ixzz1tELpqryp)》以及《報告郭董:QE不是仙丹!(https://www.moneydj.com/KMDJ/Blog/BlogArticleViewer.aspx?a=09a03094-02b4-4eb1-8982-000000015727)》這兩篇文章提到企業不願舉債(厭債)以及貨幣政策並非萬靈丹等看似乏味但卻與投資人荷包息息相關的重大議題。
《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Sheet Recession;BSR)》名詞發明人辜朝明(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指出,民間行為因資產泡沫破裂而從「利潤極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轉變為「積極減債(Debt Minimization)」,首當其衝的就是「貨幣政策」(失效),因為負債大於資產的企業/個人是不會對任何利率水準做出反應(「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現象),而通貨緊縮的現象也將會隨之出現。
根據德意志銀行首席國際經濟學家Torsten Slok在今年3月發表的報告,全球主要央行(FED、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中國大陸人行、瑞士央行)自2007年以來合計印了8兆美元。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幾乎相當於全球股市市值的30%,高於2008年的10%。Slok的研究顯示,2000年迄今包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瑞士的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 circulation)均呈現走低,顯示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刺激效果並不明顯。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