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臺首次會議並未做出具體共識,一片失望聲中,也讓國內金融機構承攬人民幣業務的話題再度引起關注。而人民幣近年確實已逐漸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嶄露頭角,在歷經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可說是己完全意識到中國人民幣的重要性,且在中國經濟增長動能持續相對突出的背書下,人民幣崛起更是必然趨勢。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言,2016年,全球經濟主體就將進入「中國時代」,此時點恐比市場預期要來得早許多;在此情勢下,各方對人民幣業務自然也不敢輕忽。
然而,中國真的已為人民幣國際化做好準備了嗎?
若提及人民幣掀起加快邁向國際化的重要趨勢,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可說是其貨幣發展進程的重要里程碑。當老美經濟深受金融海嘯嚴重衝擊時,經濟體質還在持續壯大的中國,當時其實是有能力選擇是否要對老美伸出援手。
事後證明,中國並未藉機統合亞洲國家力量築起一道防火牆、籌備亞洲貨幣,而是選擇了直接與美國攜手面對危機。這項雪中送炭的決定,中國不僅幫了美國、甚至因此被形塑為全球新救世主,其實根本上也算是幫了自己。畢竟中國已成為全球持有美債的最主要國家之一(目前已持有約1.5兆美元、佔整個中國外匯存底的一半左右)。
換個角度來看,歷經金融風暴後,人民幣在全球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性已加速竄起,惟在貨幣持續邁向國際化的過程中,人民幣與美元結伴而行的發展策略,預料會成為現階段維持好一段時間的主要模式。
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仍明顯不及其貨幣競爭力
據國際機構統計,人民幣在全球貨幣市場競爭力已居第四位,僅次於美元、歐元和日圓,預期在中國GDP總額已於2010年超越日本後,人民幣很快即有機會超越日圓、躋身全球貨幣前三強,即便是連「日圓先生」木神原英資也大膽臆測人民幣10年內將漲3倍,並指長線來看一定要投資人民幣;不過,就貨幣國際化程度而言,人民幣卻頂多只排在全球20名左右,顯示其國際化程度進步空間仍大,也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致力提升的政策性目標。
但人民幣要走向完全國際化,顯然還有很常的一段路要走。4月初由中國扮東道主、於南京召開的G20國際貨幣體系研討會,中國即十分關注人民幣何時才能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的一籃子貨幣中;惟這部份尚卡在需要三項主要條件來配合,包括可自由兌換、匯率靈活性及央行獨立性等。因此,該次會議對上述議題仍未談及有明確的時間表。
現階段包括自由兌換、匯率靈活性,中國人行都已擬有相關彈性措施在漸進嘗試中,至於央行的獨立性,則恐成為其能否納入特別提款權的關鍵致命傷。以中國偌大的經濟規模來看,目前GDP總量佔全球10%,貿易總量佔比逾15%,且其金融資產佔比更高,但是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存底比重中卻仍低於1%,顯示中國經濟發展力與人民幣在國際間所受對待存在明顯的不對稱性。
同時,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外匯存底已逾3兆美元水準,這不僅突顯其有實力刻意去維持匯率緩升的步調,同時也算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強大後盾。因此,中國自然也認為,人民幣毫無疑問應被納入SDR體系中,否則SDR將失去其本身的號召力和權威性;況且,在流動性過多之際,SDR亦有適時舒緩通膨壓力的調節性功能,這也是中國頗為在意的一點。
市場存在人民幣升值速度將加快之預期心理
不過,不論上述三項條件情況如何演進,預期西方國家最關切的,還是被嚴重低估的人民幣,何時才能升至所謂相對合理的價位,而屆時這也將成人民幣被納入SDR體系的重要敲門磚。
僅管預期人民幣的升值,恐將進一步促成熱錢對中國市場的簇擁、加速大陸資產泡沫化,惟為了減輕原物料進口報價走揚所帶來的另一股輸入型通膨壓力,而使境內通膨壓力進一步加大,中國人行也只好在國務院把抗通膨列首要任務的狀態下,鬆手讓人民幣緩步走升。今年以來,人民幣兌1美元中間價即常態性的改寫匯改新高、已持續升至6.5096(截至4/27為止)。
以「經濟學人」日前所公佈的最新「大麥克指數」(以大麥克漢堡在各國的價格,來反映其匯率和美元的關係)來看,一個大麥克在美國賣3.41美元,拿到中國只售11元人民幣、折合美元僅1.45元,顯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多達58%,在大麥克指數排名中倒數第一。
因此,近年人民幣持續走升算是一條不歸路,差別只在於哪一段時期升得比較快罷了。而不少機構大多預期,人民幣在2011年全年的升值幅度,更將大大超過2010年、預計會來到7%至8%之間。
與多國簽貨幣互換協議 中國外匯存底求多元發展
然而,中國官方亦深知,與美元緊密結合為人民幣加強國際化過程中的優先選項,故人民幣自然須與美元組成良好的搭檔關係,但以長期國際化的發展目標來看,中國在貿易上欲取得更多的主導性與發言權,終究還是必然得做到「去美元化」的終極目標。
中國目前即十分重視應壯大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貿易往來規模,並在交易中使用該國貨幣,甚至更希望能使人民幣成為這些國家的外匯存底選項之一(馬來西亞為亞洲首個將人民幣計價債券納入外匯存底組合的國家),以逐步降低對美貿易的經濟依存度。如此一來,中國人行也才較能落實外匯存底多元化的發展目標,有效降低其美債佔整體外匯存底的比重。
而在人民幣乘著貿易自由化的浪潮,加速邁向貨幣國際化的方向之際,除大力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今年將擴及至全中國之外,與其他對等國家或地區加速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更是必要的舉措。
截至目前為止,大陸已與10個國家及地區分別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累計金額達8,292億人民幣。上述10個國家或地區分別是烏茲別克、紐西蘭、新加坡、冰島、阿根廷、印尼、白俄羅斯、馬來西亞、香港、韓國等。
貨幣政策須同時權衡經濟增長與通膨問題
儘管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還是看似緩慢,惟在中國官方循序漸近的政策性引導下,預期這也意味著不排除中國終將有機會取消對資本帳戶的管制,使人民幣成為完全自由兌換貨幣。
當然,若是人民幣真的走到完全國際化的那一天,預期未來他國的貨幣政策調整與通膨問題,料均將對中國經濟帶來連動性的影響,同時中國金融市場也難以避免成為外國投機資本襲擊的對象;再者,人民幣國際化後更將使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成效受到影響、調控難度增加,屆時面對通膨議題的處理恐更為棘手。
而國家貨幣政策不單是要致力創造出有利經濟增長的金融環境,同時也必須權衡可能發生的通膨問題。以後金融海嘯時期的經濟走勢為例,其實,在全球責難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力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是促使先前海外熱錢四溢、新興市場提前面臨通膨壓力的始作俑者的同時,中國眼前棘手的通膨問題,也未能完全排除與自身貨幣政策的關聯性。
在歷經08年金融海嘯後,為使經濟動能相對不受影響,中國官方當時拉大資本支出、力求擴大內需的作法,確實很快又提振了經濟,惟到09年中,通膨隱憂即已開始在各領域加速浮現,使其消費品價格、房價和工資全都加速走高;故以此來看,中國通膨問題恐也很難與其貨幣政策撇清關係。
一旦加諸了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後的多重影響因素,預料未來中國的通膨問題恐將更不易處理。目前看來,人民幣欲走入完全國際化,確實還有不少的準備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