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1-09-16 18:32:01 記者 鄧寧 報導
大陸工信部發布《調整節能汽車推廣補貼政策通知》,現行補貼政策執行到9月30日,10月1日起實施新節能汽車推廣補貼政策,補貼標準仍為一次性3000元人民幣的定額補助,但提高燃料消耗量限值門檻。此政策一出,先前對於補貼到期可能不利新能源車銷售的疑慮雖解除,但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分析師鄭凱文指出,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在僅止於示範運行而無法吸引市場購買,技術能力也有待提升,但此情況對他國廠商未嘗不是好事,可藉由與中國技術合作或進入市場而開發電動車商機。
電動車依據所使用的動力系統與能源補充方式不同,可分為油電混合動力車(HEV)、插電式油電混和動力車(PHEV)與純電池電動車(BEV),目前全球以HEV的量產程度最高;工研院IT IS計畫分析師王馨葦指出,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且有8成消費者是首購族,但中國政府大力推行的新能源車購買者大部分來自於企業與政府單位,這些特定族群重視的是電動車可行駛距離與可靠性,而較不在乎價格,因目前中國業者尚無能力自行發展HEV引擎,多是透過與外資標竿廠商合作來達成技術目標。
ARTC分析師鄭凱文則直指,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現面臨的是「買車難、賣車難、用車難」三難困境,據統計,目前新能源車銷售高達9成是企業或政府用車,真正私人購車僅佔1成,且對個人消費者而言,除杭州有眾泰純電動車外,其他城市無法直接買到電動車,是為買車難。
對中國車廠來說,工信部之前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中,目前計有216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車型可獲得生產補助,但鄭凱文指出,這216輛車型中,僅有相當少數真正在生產,可供民眾選擇車輛並不多。原因在於,儘管有明確的政策補貼,車廠也很清楚電動車目前仍不符合中國大陸用車動輒400公里遠的距離需求,且即使對消費者也延續補貼政策,價格仍難吸引消費者上門購買,導致業者不敢貿然投產,是為賣車難。
至於用車難,則是兩岸共同面對的充電站標準不統一、基礎建設不普及等現況,還需要政策與業者共同推動。
即使如此,國際車廠仍看好中國電動車市場潛力,包括通用汽車(GM)、BMW、TOYOTA、FORD、HONDA、NISSAN等,都先後宣布在中國導入HEV、PHEV或BEV等電動車輛計畫;台灣部分,裕隆(2201)納智捷的純電動車雖還不能正式開賣,但公司也明指未來市場重心將放在大陸。
其實,8月底時兩岸產業界舉行了車輛搭橋會議,重心即放在電動車上,簽署的4份MOU都與電動車合作相關,中國方面希望借重台灣關鍵零組件,合作突破技術僵局,台灣的小馬租車更與上海瑞華集團簽署電動大巴合作案,未來小馬租車在台試營運車輛,即會使用上海瑞華的電動巴士,為打開市場與提升技術,力促兩岸電動車產業形成互利共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