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股走出美國經濟放緩陰霾,第四季投資前景看好
(2007/10/11 由ING安泰投顧  提供)
研究標的: 亞洲股市

為了緩解第三季以來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金融市場動盪,以及後續美國可能面臨的經濟衰退問題,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於9月18日宣佈調降聯邦基金利率(Fed Fund Rate)兩碼(0.5%),利率自原先的5.25%降至4.75%。

在Fed降息後,影響亞太各國經濟成長的不利因素亦跟著消失。亞洲開發銀行更率先在美國降息隔天調高亞洲區經濟成長率,由7.6%調升至8.3%,顯示亞股基本面強勁動能仍為市場所看好。此外,經過8月股災修正後,亞股本益比落到相對合理位置,由股災前的16倍以上,下滑至相對低點約13.5倍,經9月反彈後大約在15倍左右,與全球股市的本益比相當(前述數據為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至9月17日),加上亞洲企業獲利成長動能已從第一季估計的12%,調高至目前的16%(資料來源:匯豐銀行HBSC;資料日期:2007/9)。在經濟成長強勁、企業獲利成長上調、本益比合理諸多利多因素匯集,亞股可望成為全球股市在第四季最有機會表現的區域市場。

亞太區部份銀行股超跌,可望成為反彈時領漲標的

自2007年7月起,市場對美國次級房貸負面影響憂心忡忡,反映在股市表現上就是各國指數大幅修正。亞太股市雖受到次級房貸的衝擊不大,然而在全球資金對風險性資產偏好度降低、投資策略轉趨保守的前提下,亞太股市儼然成為外資提款機,從7月24日~8月17日這段期間MSCI亞太指數修正幅度達15.03%(資料來源:彭博資訊;美元計價)便可見一斑。其中,亞太各國金融股修正幅度居各類股之冠,日本金融股跌幅最深一度曾下跌20%以上。

分析亞太區整體金融股體質,相較於10年前亞洲金融風暴已出現大幅改善。反映在銀行流動性的存放比率(deposit-loan ratio),10年來已大幅降低(見圖一),因此,要出現如1997、1998年金融風暴時的金融體系流動性風險的可能性並不高。此外,亞洲金融股經過10年改革,加上經濟成長帶動,亞太區內需消費市場規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財富效應帶動金融活動熱絡,亞太金融股的投資價值已明顯優於10年前,各國政府對於金融監理與控管也十分謹慎,目的都是慎防類似金融危機再次發生。因此,在亞太金融股的資本適足率大幅提高、存放比率降低,且投資部位連結美國次級房貸相關金融商品相對有限的前提之下,本次亞太金融股被錯殺,反而營造其投資價值。

例如,新加坡大型商業銀行受惠銀行放款成長速度提升,營收獲利已有大幅改善,2005年起更因政府對外資限制鬆綁,以及大舉興建賭場、度假村、住宅等投資增加,當地營建業的資金需求提振了新加坡銀行股的獲利,顯示新加坡銀行的基本面並不差;而當地銀行投資美國房貸相關金融商品的曝險部位亦相當有限;即便如此,新加坡金融股在股災修正時跌幅卻也超過15%,顯示市場氣氛保守時,部分亞太金融股已出現超跌跡象。

再者,香港金融股受惠當地活絡的股市交易及蓬勃房地產市場,以及美國降息後,香港金管局跟進降息的利多,部份金融權值股也在前波跌深的股災中獲得平反並開始帶領大盤上揚,顯示亞太區金融股體質無虞,預料在第四季投資氣氛轉佳時,超跌的金融股將成為首波反彈標的。

綜觀全球金融市場狀況,我們可以判定亞太市場與美國信貸市場已出現脫勾現象,只要市場能在未來消弭這層疑慮,回歸經濟成長的基本面來看待亞洲市場未來表現,很容易便可發現亞洲市場已因為中、印兩國的經濟成長帶動而與美國經濟成長脫軌;至於美國聯準會(Fed)降息後,亞太市場強勁基本面更將成為外資第四季加碼首選。

亞太經濟體日漸茁壯,無畏美國市場衰退疑慮

除了信貸市場緊縮與房貸違約的疑慮之外,由於Fed結束四年來的升息循環並首度降息,且一次調降兩碼,恐令市場擔憂美國經濟是否有陷入衰退危機,對於以出口為主要經濟活動的亞洲市場是否造成負面衝擊;若真如此,亞洲股市將隨美國經濟衰退而步入蕭條。持類似悲觀論調的人確實存在,然而強勁亞洲經濟體質,足以對抗美國的相對弱勢經濟。

2004年以來,亞洲各國出口市場對美國的依賴度已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出口到中國以及歐盟。因此,就算美國經濟真如悲觀者預期般地步入衰退,亞洲經濟也不可能就此一夕變天轉而蕭條,其背後有一個最強大的支撐因素,就是亞洲有中國每年高達10%以上的經濟成長,以及印度每年8%的成長率作為強力支撐。

換言之,只要中國及印度經濟不會出現衰退,亞洲區域內的貿易已足以彌補對美出口的下滑;甚至在財富效應下,亞洲各國的經濟成長有部分貢獻來自內需升溫的提振,美國經濟對亞洲各國的影響力將因此日益縮小,亞洲股市表現便能自成一格,在基本面紮實的基礎上,努力往續創新高的紀錄邁進。

美國經濟成長主要由消費支撐,觀察美國消費與亞洲股市連動度,可發現在1990年代與2000年美國經濟最強盛時的連動度較高,但是從2004年以來,兩者連動度逐漸脫鉤(見圖三)。顯示亞太股市表現已不光單憑出口到美國一項數據來支撐,亞太股市在2004年到2008年間,股市的多頭表現展現了亞洲經濟的實力,以及各亞洲國家發展的爆發力。

整體而言,在這次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股災中,亞太市場應該有能力抵抗全球緊縮的信貸市場以及美國可能步入衰退的疑慮,雖不至於可以從全球股災中完全免疫,然而只要全球資金重新歸隊,亞太股市將是第四季資產配置時,全球熱錢的投資首選。

圖一:亞太區金融股流動性風險(存放比)已大幅降低

hspace=0

資料來源:CEIC;資料日期:2007/7/3

圖二:美國經濟成長與亞洲經濟成長走勢逐漸脫鉤

AxJ請換成中文「亞太(不含日本)GDP(左軸)」;US(RHS)請換成中文「美國GDP(右軸)」

hspace=0

資料來源:Bloomberg;資料日期:2007/09

圖三:美國消費與與亞洲出口關聯性

hspace=0

資料來源:HSBC、Bloomberg;資料日期: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