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貿工部長表示,重新實施全面經濟封鎖,應作為對抗新冠疫情的最後措施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頃發布消息稱,近期馬國第三波新冠疫情單日確診病例屢創新高,顯示該國在防範疫情方面力有不逮,恐有日益惡化之嫌,馬國輿論甚至提出要求重新封鎖論調,以應對第三波大規模疫情感染建議。渠建議標準作業程序(SOP)應更加嚴格,並推出清楚指南。輿論的建議應與替代策略並選擇一同看待,而重新進行全面經濟封鎖,應視為對抗冠病疫情的最後措施。關於經濟封鎖後可以立即恢復的概念,並未有事實根據,經濟並不是通過一個「開關」模式運行,而馬國的冠病疫情如今已邁入第二年。
阿茲敏部長指出,馬國作為全球的個人防護設備及橡膠手套主要供應國,一旦封鎖經濟,將會對逾百萬人造成影響。馬國應實施更針對性的檢測以及規範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RTK Antigen)的價格,作為工業大規模檢測的可負擔設備。重開商業的條件是,要全面遵守更嚴格的SOP。一人收入受到影響,會連帶整個家庭受到影響,通過實際的條款,這些影響可能減少。馬國政府的目標為維持人民的局部冠狀病毒影響及安全,並同時能維持生計。去(2020)年3月首次實施的行動管制令,其最優先事項是要在保護生命及維持生計之間取得平衡。保護公共衛生為勢在必行步驟一直為首要事項,它與人民的經濟福利受到保障同樣關鍵。
馬國貿易暨工業部受政府委託負責協調及允許運作的關鍵經濟活動的清單。該委託被證明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考慮到經濟價值鏈是一個深度關聯及高度複雜的情況。馬國作為全球個人防護設備的供應者,有責任確保這些關鍵產品,如橡膠手套、個人防護設備、醫療設備零件等的供應受到最低干擾,且政府須確保人民的生活受到保障。該部在做出相關決定前,均有持續與所有經濟領域的利害相關者洽商,如各產業協會及商工會。
在屢次對抗疫情的同時,亦衍生許多經濟後果,這包括對國內生產毛額的影響,上年第二季馬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就創下歷史新低,(-17.1%),因此政府須透過推出五項高達3,200億馬幣(791.79億美元)的經濟振興計畫,來舒緩企業與人民所受到的衝擊與影響。該負成長恐需持續一個季度,馬國經濟才可能期盼正成長;在行動管制令解除後,經濟還需要重新提振,並看到正面成長。
另一方面,馬國國防部部長依斯邁沙比利(Ismail Sabri)表示,根據馬國公司委員會(SSM)發布的報告顯示,自上(2020)年3月首次實施行動管制令以來,馬國國內共1萬3,445家工廠倒閉,意味許多人已失業。倘馬國再落實如上年般全面封鎖的行動管制令,預計將有280萬名人恐面臨失業的風險。低收入群體(B40)將於一個月損失薪資達24億5,000萬馬幣(約合6.06億美元)。(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