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社論稱「柔佛州-新加坡經濟特區」以深圳為範例,開創新局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於本(1)月7日發表社論稱,馬新兩國領導人安華首相與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已於7日見證簽署柔佛州-新加坡經濟特區(Johor-Singapore Special Economic Zone,JS-SEZ)協定,該協定之簽訂宣告這項計畫即將進入落實階段,有助於深化馬國與新加坡的經濟合作與產業互補。
馬新領導人本次會晤,除見證柔新經濟特區協議之交換,亦見證包括6份諒解備忘錄與一份意向書之簽署,範圍涵蓋氣候變化、碳捕捉與封存、城市發展、打擊跨國犯罪、教育以及婦女和社會福利等課題;這將促成馬新關係更為鞏固。
經濟特區為馬新帶來發展
協議中的柔新經濟特區覆蓋柔佛州南部,總面積達3,505平方公里,因緊鄰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特區內規劃中及現有的重點產業包括製造業、高科技產業、綠色能源、資料中心與創新科技領域,同時計畫建設自由貿易區與高效物流中心,作為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引擎。
柔新經濟特區旨在整合雙方資源,推動產業協同發展,有足夠條件吸引外人直接投資(FDI)。馬國經濟部長拉菲茲(Rafizi Ramli)表示,柔新經濟特區已設定未來首5年的目標,吸引50個投資項目落戶及創造2萬個就業機會。
拉菲茲部長呼籲國內現有的跨國企業,尤其是檳城州或巴生河流域的跨國企業,在考量擴張時,能將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作為最佳選擇方案之一。而馬國政府將為該區的基礎設施如水電、道路等提供資金支持;新加坡方面則將設計相關基礎設施資金模式,鼓勵企業擴張或遷移到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
特區的形成,預期將緩解新加坡土地限制與人力資源短缺的挑戰,這正是柔佛州擁有的優勢,特區可成為新加坡產業外溢的腹地,促進區域內資源有效利用。而新加坡可因此減緩每平方公里高達5.6億馬幣(約1.25億美元)的填海造地成本。
柔新經濟特區可視為馬新雙邊深度合作之試驗點,透過經濟特區模式促進雙方貿易與投資關係。現實情況是新加坡可憑藉資金與技術優勢,與馬國的製造業、資料經濟等領域形成互補,促進雙贏局面。
潛在挑戰與應對策略
政策的協調與實施效率將決定柔新經濟特區的成敗,所以馬新兩國在政策協調與執行上必須維持一致,避免因跨境規範或法規條文差異造成之不便。因此,兩國應異中求同,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確保特區運作順利展開。
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是雙方政府應有的共識,亦即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應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採取永續的發展模式,如推動綠色建築與再生能源應用,避免重蹈某些特區因產業發展而生活環境退化的覆轍。
目前,部份雪蘭莪工業園區缺乏完善規劃,包括道路品質、排水系統、廢棄物處理等都存在問題,盼柔新經濟特區能引以為鑒,更重視企業社會責任。
市場競爭與地區整合必須考量,柔新經濟特區需在東協地區的其他經濟特區中脫穎而出;除利用與新加坡的地緣關係優勢外,還需加強區域整體合作,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
「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將以中國蘇州工業園區、深圳特別經濟區、美國加里福尼亞工業區、德國斯圖加特工業區及漢堡工業區為發展榜樣。
深圳經濟特區:柔新的啟示
深圳經濟特區於1980年設立,憑藉其政策創新、資源整合與國際化發展,過去40年,深圳年均GDP成長1萬倍,2023年達到4,740億美元,而馬國不到4,000億美元,新加坡也只有5,000億美元。
深圳迅速崛起為全球製造業中心與創新科技樞紐,其成功經驗可以作為柔新經濟特區的參考:(一)政策支援與創新驅動:深圳的成功得益於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稅務優惠、外資引入政策、土地規劃等。柔新經濟特區可從中借鑒,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企業,並加速行政流程數位化,減少官僚主義影響效率。(二)基礎設施與區域連線性:深圳在早期發展,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促進特區內外貿易流通。柔新經濟特區亦需強化與新加坡的交通基礎建設,如新柔捷運系統(RTS Link),確保高效人員和貨物流動。(三)產業升級與多元化:深圳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逐步轉向由高科技產業與創新驅動。柔新經濟特區亦應以長遠發展為目標,從傳統製造業轉向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四)城市化與生活品質提升:深圳的產業發展與城市化同步進行,高效的公共服務與城市管理提升勞動力吸引力。柔新經濟特區應注重城市與工業區規劃與環境保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才能吸引高技能人才。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的設立是馬新兩國深化經濟合作之重要政策。通過借鑒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柔新經濟特區可望在政策支持、產業升級與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下,邁向深圳特區成功的道路,成為東南亞的經濟合作典範,當然更重要的是能帶動柔佛巴魯商業與房地產業之發展。(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