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在馬來西亞暫緩投資可做為馬國產業發展的借鏡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於12月12日報導稱,馬國政府本(2024)年發布「國家半導體戰略」(National Semiconductor Strategy,簡稱NSS),致力將馬國現有的半導體發展生態從封裝測試(Test & Assembly)進一步提升到價值更高的設計研發(R&D)與晶圓生產(foundry)。然這個政策不是簡單的改變,它需要的是全方位之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開發等計畫配合。
就此而言,英特爾(Intel)的在馬來西亞暫緩投資計畫可以成為馬國產業發展的借鏡。2022年英特爾在前任執行長Patrick Paul Gelsinger之倡議下,決定在檳城州擴建廠房,以建立一個全新的300毫米晶片晶圓生產工廠。這個運用深紫外光曝光機(Deep Ultraviolet Lithography,DUV)技術的晶圓生產工廠對馬國半導體產業而言是一個質的飛躍。這個計畫於2022在馬國全國招募逾500名工程師與技術人員,當中大多數被英特爾派送到美國新墨西哥州與俄勒岡州進行為期一年的在職培訓,並於2023年回到檳城州,準備大展拳腳。倘一切順利,馬國將迎來本土半導體產業自90年代第一次噴井,2020年貿易戰第二春過後的第三次大躍進。但該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英特爾本年第三季蒙受嚴重虧損過後,對於全球佈局的晶圓生產計畫大幅度收縮。創建兩年多的檳城晶圓廠計畫亦在本年12月正式停止,大半到美國受訓的工程師亦將被遣散。
檳城州廠房原本應該生產自新墨西哥州轉移過來的晶圓,但因廠房的建設進度遠遠落後於既定時間表,無法在預定時間內投產,生產線無法轉移。因此在英特爾大砍資本支出當兒,這個無法發揮作用的白象計畫成為犧牲品。
該廠房進度落後,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馬國廠房營造商對興建一個高規格晶圓工廠之技術底蘊不足,因此進度嚴重滯後。馬國電子產業非首次面對類似問題。2016年希捷(Seagate)於檳城州峇六拜(Bayan Lepas)廠房被關閉,所有生產線皆被轉移至泰國,其關鍵原因亦因檳城州峇都交灣(Batu Kawan)的新廠房無法投入使用,因此該公司高層毅然決定透過廠房整合刪減支出並選擇保留泰國而離開馬國。
然而,廠房進度落後很可能是一個假設性的答案:倘檳城州的廠房來得及完成建設,晶圓廠也未必不會被關閉,若檳城廠房進度良好,2024年已按原定計畫進入晶圓投產,那麼英特爾進行全球再佈局的策略研究時,檳城廠房或許就會被優先考慮保留。
前述事件對馬國政府與半導體從業人員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全球化市場,要進行產業升級絕非一朝一夕就可達成,更不能將低成本視為唯一的賣點。馬國須具備能力提供全面的優質配套:優越的零件、機械供應商與營造商;積極、有效的政府官僚與富彈性之政策;具創造力、堅持力與批判精神的人才;以及擁有國際視野,明白科技地緣政治的政治領導人,這四樣缺一不可。
過去馬國領袖總喜歡抨擊新加坡市場興建廠房的資本支出非常浩大,並推薦馬國是一個很好的替代選擇。但當英特爾在馬國關閉原定啟用的晶圓廠時,作為全球晶圓生產龍頭的台積電(TSMC)與恩智浦(NXP)則宣佈將持續擴建剛於本年6月啟動建造的晶圓廠房。前述之對比,足以告知一切。(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