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4-02-27 13:18:00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生技業經歷企業裁員、借貸成本攀升的漫長冰河時期後,最近市況有融冰跡象、吸引投資人大舉回籠。
華爾街日報26日報導,2024年初美國已有約半打生技業者公開上市,2022年、2023年公開上市的生技企業皆不到20家。至2月中旬為止,新創商的後續融資(follow-on financing)金額已超過60億美元。據Jefferies分析,這已超過2021年第二季以來的單季融資額,速度之快寫下歷史新高紀錄。Jefferies生技分析師Michael Yee指出,若依照這個速度,本季(1-3月)的後續融資額有望擊敗2021年Q1的數年高點110億美元。
PitchBook統計顯示,年初至2月中,創投家已對生技業投資32億美元,高於2023年同期的約30億美元。吸引關注的主要是藥物研發有進展的新創業者,不同於過去幾年著重未經證實藥物(unproven drug)的狀況。另外,癌症、減重及非鴉片類止痛藥等熱門生技研究領域,也獲得資金挹注。
舉例來說,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細胞療法開發商Kyverna Therapeutics,就藉由最近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募資超過3.37億美元。Kyverna使用的細胞療法為「CAR-T」,已成功治療部分癌症。
相較之下,PitchBook統計顯示,2022年僅17家創投挹注的生技商公開上市,2023年也只有18家,遠低於2021年的88家、2020年的66家。高利率環境、華爾街冒險意願降低,使生技業在過去兩年陷入低潮。不過,生技業的命運於2023年底出現變化,製藥廠進行了一連串併購行動,投資人對降息充滿期待,而壓抑許久的市場需求也作出貢獻。
生技類股觸底反彈其實跟產業基本面沒甚麼太大關係,借貸成本才是重點。比起高成長的科技業,生技廠商更容易受到升息環境衝擊,因為許多生技公司得熬上數年才能推出產品。
Stifel總經理Tim Opler先前曾說,生技業最近這次的低潮跟2002~2003年很類似,當時產業也面臨高利率、盈餘飽受壓力、專利遭遇挑戰等難題。他指出,製藥業的悲觀氣氛在2003年達到頂峰,但那斯達克生技類股指數(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簡稱NBI)卻在接下來十年一口氣成長三倍。
生技股ETF穩定走升。iShares生技ETF (iShares Biotechnology ETF,代號為IBB)26日終場上漲0.7%、收139.16美元,創1月8日以來收盤新高;2023年10月底起漲迄今已大漲24%。
追蹤157檔生技股的SPDR標普生技ETF (SPDR S&P Biotech ETF,代號為XBI)26日也上漲2.73%、收97.34美元,創2022年1月14日以來收盤新高;2023年10月底起漲迄今已大漲52%。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者按: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