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央行對Fintech態度是否改變引發關注:立陶宛仍然是金融科技業的天堂嗎?
立陶宛「商業日報」(Verslo Zinios)於12月17日專題報導討論立陶宛在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方向與地位。立陶宛自2017年以來一直自詡為歡迎金融科技的國家,但一年多前對金融科技企業監管開始緊縮。立陶宛銀行(Bank of Lithuania,立國央行)表示,立國對金融科技仍有吸引力;但企業表示,更嚴格的監督使該行業難以發展,一些企業要求立陶宛銀行明確表態是否仍歡迎金融科技業。
一年多前,在Wirecard和Finolita Unio醜聞後,立央行對金融科技態度開始發生變化,原來積極推動fintech發展的官員被態度保守的官員所取代。當時立央行表示,立陶宛金融科技部門已經成熟,生態系統下一步發展是要從追求數量轉向提升質量。然而,在這些變化發生一年多後,相關企業表示,還不瞭解立陶宛對金融技術的友好程度。一些企業家覺得,金融科技行業好像已經被拋棄。
臺商葉緯也注意到立陶宛對金融科技的態度發生變化。他自3年前向立央行申請Fincause電子貨幣商執照,但因被立央行質疑他曾在中國工作的背景而尚未獲核發執照。葉緯指出,大約還有10家臺灣金融科技公司想來立陶宛,但如果他們瞭解立國現在對金融科技公司的立場已經轉變,很可能會選擇其他國家,例如拉脫維亞,因為拉國現正積極吸引金融科技公司。
立央行對此解釋,Fincause提出申請只有一年而非三年,而這是正常的期限。從接受處理申請開始,由於文件錯誤或不符合要求而被退回很常見。由於《立陶宛銀行法》規定,無法披露此案細節。
為金融公司提供諮詢的MB Reporta公司表示,隨著市場成熟,立陶宛央行的監理原則已經發生變化。由增加競爭,刺激金融科技部門改變和成長,轉變為保護消費者,因此來立陶宛的金融科技公司會受到更嚴格的合規要求。立陶宛現在應該要清楚表達立場,告訴申請者需要做什麼,滿足什麼要求,但現在沒有明確的溝通,外國投資者來到立陶宛,不知道他們是否還能獲得執照。
立陶宛金融科技樞紐協會(Fintech Hub LT)指出,擬延長現有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面臨困難,其中之一是發證的時間大大增加。兩年前註冊快速容易,但最近需要大約一年的時間。Fintech Hub會員擔心,申請許可證的公司現在要遵守完全不同的標準和要求,而企業認為這並不公平,扭曲了競爭,新的申請人面臨額外的兩年時間,而他們的競爭對手卻受到更寬鬆的條件限制。
立陶宛已經確立了金融技術中心的地位。然而,這也增加了立陶宛金融部門聲譽的風險。因此需要一個明確的戰略和共同努力,進一步建立和發展立陶宛作為國際空間中具有競爭力和值得信賴的金融中心的形象。為了保持金融科技產業進一步發展和立陶宛金融科技的全球知名度,有必要更新戰略,並在各機構之間就該行業進一步發展方向及其在立陶宛和全球的展示形象一致。
目前,立陶宛有6家銀行擁有完全執照,7家擁有專業銀行執照(從事受限業務),還有6家外國銀行分支機搆(共19家),有11家眾籌平臺和8家點對點借貸平臺,以及88家電子貨幣和52家支付機構。其中約有一半是立陶宛本土商,其次是英國、美國、以色列和歐盟國家。(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