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2018年全球物流績效指數下跌15名至第41位
根據世界銀行頃發布最新之2018年全球物流績效指數報告,馬來西亞的全球物流競爭力在接受評比之160個經濟體中下跌15名至第41位,較2014年及2016年的排名第24及第32遜色。在東協排名方面,馬國次於新加坡(第7位)、泰國(第31位)及越南(第39位)。
根據該報告指出,及時性是馬國最大挑戰,由於消費者願意為更快的交貨支付高昂價格,這變得越來越重要。2019年交通與倉儲領域占馬國國內生產毛額之3.8%,其總附加價值估計為 572 億馬幣(約136.73億美元),聘僱66萬7,600 名員工,並占馬國就業人口的 4.4%。
由於新冠病毒肆虐,使得交通成本銳增,造成企業在進入不同地區與國家時面臨新的挑戰與協議,以及不同的安全法規。整個東協的跨境貿易相關運輸成本平均為 60%,但在馬國則約 80%。
該報告同時指出,新冠疫情導致東協國家城市內的貨運量飆升,2020 年增長了 20%,並且隨著生產、配銷與消費模式的永久改變,該數據可能還會繼續增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提出數項改善馬國設施的建議,包括(一)減少制定運費價格的權力、(二)提高外資股權以及(三)解決土著配額問題。
馬國貨運承攬業者已要求馬國政府進行干預,以協助降低與 新冠疫情前相比上漲了近十倍的海外物流費率。
馬國政府頃表示,在第十二大馬計畫下,馬國計劃將貨運承攬公司的土著股權提升至 51%,該措施遭馬國在野黨與輿論抨擊,咸認此舉只會使少數人或朋黨受益,惟將進一步增加物流業之成本及降低效率。馬國貨運承攬業者亦要求重新開放先前取消禁止外國船隻透過馬國國內航線(沿海運輸)運送貨物的禁令,稱這將協助航運成本下降 20%至25%。(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