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2-11-29 19:12:41 記者 陳怡潔 報導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今(29)日表示,展望明(2023)年,台灣通膨率回降至2%以下,經濟成長則將走緩;影響2023年台灣通膨走勢主要因素有三,包含主要央行貨幣政策、俄烏戰事和供應鏈瓶頸,且2023年主要經濟體景氣有可能轉為衰退。而相對美國聯準會和其他國家的鷹派升息,台灣採取溫和的緊縮政策,對此,楊金龍點出包括台灣物價漲幅相對美、加、歐及部分亞太地區為低等四大原因。另外,他認為2020年後國際資金移動非常頻繁,情況有如「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難以準確預測。
楊金龍今日出席中研院經濟所60周年所慶暨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研討會,以「台灣的通膨與貨幣政策:回顧與展望」為題進行專題演講。關於通膨問題,楊金龍表示,受美中衝突、COVID-19疫情及俄烏戰爭等連續非預期事件衝擊,導致供應鏈瓶頸,2021年至今,全球通膨大幅攀升,美國通膨亦居高,使聯準會(Fed)自2022年3月起大幅升息15碼,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由0~0.25%升至3.75~4.0%。由於美國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常驅動全球金融循環,進而影響風險性資產價格及全球資本移動,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方面,2021年通膨率受COVID-19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瓶頸的供給面及基期因素影響而走升,2021~2022年台灣平均CPI年增率為2.5%;而2022年以來,因全球供應鏈瓶頸未完全紓解及俄烏戰爭,進口原油及糧食等價格攀升,國內物價大漲,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主要來自國際原物料及商品行情上揚,不過,雖然2022年新台幣貶值增加進口原物料及商品成本,惟國內通膨尚屬可控。
展望2023年,楊金龍指出,央行預期2023年台灣通膨率回降至2%以下,經濟成長則將走緩;因全球供應鏈瓶頸逐漸紓解,國際貨運費率走低,原油等原物料價格將回跌,央行9月理事會預測2023年台灣通膨率為1.88%;另因國際景氣趨緩,制約台灣出口與投資動能,經濟成長率將降為2.90%。
關於影響2023年台灣通膨的因素,楊金龍表示,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同步緊縮,全球經濟成長面臨下行風險,抑制通膨壓力和民眾通膨預期,將是影響2023年國內通膨的一大因素。另外,俄烏戰事演變、供應鏈瓶頸能否持續紓解,均將影響國際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構成供給面通膨壓力。
楊金龍也指出,2022年以來,美、歐、英等主要經濟體通膨率大幅攀升,2023年通膨雖可望低於2022年,惟仍遠高於疫情前水準,2023年主要經濟體可能轉為衰退,依主要機構評估,尤其歐洲地區衰退風險最大。
而根據國際機構預測,2023年美、歐、英等先進國家通膨雖回降惟仍居高,且經濟表現轉呈衰退,若未來美歐英等經濟體失業率升高,可能陷入停滯性通膨。在通膨受控後,人口結構老化、所得分配不均、儲蓄過剩等長期結構因素,可能會因歷經經濟衰退而再度顯現,並可能回到低利率、低通膨、低成長的長期停滯現象。
另外,相較美、歐等經濟體,台灣緊縮貨幣政策程度相對溫和,對此,楊金龍點出四大原因:
一是美歐等經濟體積極緊縮貨幣政策,實際上也對台灣的經濟、物價與金融帶來緊縮效應,在此情況下,「他們的緊縮就是我們的緊縮」。
二是國內物價上漲主要受進口原油及糧食成本上揚等供給面因素影響,政府持續以供給面措施因應能源及食物價格波動,對於穩定整體物價有很大幫助。
三是當前國內通膨衝擊主要來自供給面的成本推動,但央行有必要採行適度緊縮貨幣政策,制約通膨預期,以維持物價穩定;因此,央行採價與量並行方式,調升政策利率及存款準備率,冀有助抑制國內通膨預期心理。
四是2022年以來,台灣物價漲幅相對美、加、歐及部分亞太地區為低,貨幣政策緊縮力道也比較溫和。
此外,楊金龍表示,2020年後國際資金移動非常頻繁,情況有如「氣候變遷」,有時一下就把全年雨量降完、但乾旱時又非常乾旱,難以準確預測,管理上變得非常困難。而台灣為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相較美國屬大型經濟體,貨幣政策以利率操作為主,但台灣不只是看利率,還要考量到匯率,採取價量並行的匯率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