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部落客》用手機就能結帳的行動支付會有什麼商機?只是為了賺手續費?
Apple Pay來台灣了!
想當初看到蘋果執行長庫克在發表會上展示Apple Pay功能的瞬間,
讓許多蘋果迷的朋友們興奮到「哇!」的喊出聲來,
過了幾年,台灣終於開放了。
(雖然慢了點,至少也跟上了)
過往凡事都緊跟在蘋果後頭的三星,
也推出了Samsung Pay,來爭搶這塊大餅。
各式各樣的行動支付常讓我們眼花撩亂的,
不過可以預期的是,行動支付這塊,
領先者拉開差距的速度會比往年更快,
同時也有落後者就慢慢淡出戰場。
不論各行各業,市占率往往都是關鍵指標,
對支付市場來說,規模更至關重要,
因此整體會員數量的大小,
幾乎在一開始就先決定了一半的勝敗。
而這些「支付的方式」,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又會延伸哪些投資機會?
「行動支付」跟「第三方支付」截然不同!
首先這邊先跟大家解釋一下。
前面提到的Apple Pay、Samsung Pay都屬於「行動支付」。
付錢還是從信用卡扣款,
只不過是把手機與信用卡綁定,
要繳帳單時還是繳到原來那張信用卡帳單裡。
金錢的流向完全沒差別。
差別只在,「原本是掏出信用卡刷卡」,
現在是掏出「iPhone或者Samsung手機」付錢,
如此而已...
講得更簡單一點,
就是智慧型手機現在可以身兼信用卡。
而第三方支付則不是,它的金錢流向跟信用卡不同。
它最早是因為「網路拍賣」才誕生的。
美國是網路拍賣最早開始的國家,
原本我要買東西,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有了網拍之後,卻發生「交錢了收不到貨」
或者「給貨了收不到錢」的窘境。
於是,第三方支付就出現了。
「第三方支付」不是買家,也不是賣家。
而是幫兩方暫時保管金錢。
等到買家把錢付給第三方支付了,賣家才會出貨,
而等到買家收到貨、確定沒問題了,
第三方支付才會把錢給賣家,大家皆大歡喜。
我們在聯合報網站上找到了相當清楚的流程圖,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所以用第三方支付在網路上買東西,
會多一層保障(也多一筆手續費)。
也因此「第三方支付」跟現在的「悠遊卡支付」、「電子錢包」都完全不同。
「電子錢包」、「悠遊卡支付」和Apple Pay、Samsung Pay類似,
都一樣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概念,
和第三方支付能提供的保障不同。
那蘋果跟三星都沒經手金流,他們的盤算是?
「行動支付」只是一個付款的媒介,蘋果、三星並沒有經手金錢。
「第三方支付」可不同了,他們可以吸收大量的存款。
這也是阿里巴巴(美股代號:BABA)、
騰訊(美股代號:TCEHY)搶著做支付的原因。
去過大陸的朋友都知道,大陸用手機支付非常方便。
我們隨時都可從戶頭裡轉錢到微信帳戶、支付寶裡面。
這些存款「仍然是我們的錢」,卻「暫時放在阿里巴巴、騰訊」那裡,
他們就有相當大的資本可以運用。
台灣的悠遊卡也是,
我們要用悠遊卡付錢,得先在裡面存錢才行。
只是,悠遊卡運用儲值的方式,受到嚴謹的信託法規範。
(受託銀行是第一銀行、每張卡的儲值上限為1萬元)
而阿里巴巴、騰訊的法規管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下面的網址:
http://www.pbc.gov.cn/zhifujiesuansi/128525/128527/3234880/index.html
所以,誰能搶到更大的市佔率,就能擁有更多儲值。
而不只是「第三方支付」,
在大陸盛行的各種共享單車、共享汽車,
搶市佔率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大量的儲值」。
既然蘋果沒有跳下來做「第三方支付」,也沒有要搶儲值,
那為什麼要出Apple Pay?三星又為何要跟進?
我們認為,是為了要「讓大家更離不開他們的手機」。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
蘋果和Google各自努力打造一個「生態系」,
盡可能讓我們生活所有層面都仰賴手上這台小工具,
當我們什麼資訊都在上面、什麼習慣都依附著它時,
那我們要換手機、要跳到敵對陣營就更麻煩了。
我們也會因此被綁得更深。
等被綁得更深、更懶得換牌子時,
我們就必須每兩到三年換支新的智慧型手機。
因為軟體推陳出新、功能越來越多,手機也就越用越慢,
我們被逼得不得不更換。
而這樣固定換手機的頻率,對於蘋果、三星來講,就是穩定的現金流。
巴菲特會說蘋果是「科技成份重的民生必需品」,
這是其來有自的呀!
過去一年蘋果股價持續有亮眼表現(可點圖放大)
藍線為蘋果(代號:AAPL)
綠線為大盤(代號:SPY)
而「搶儲值」跟「讓用戶依賴手機」相較之下,
「讓用戶依賴手機」是比較穩當的方式。
因為「儲值」不是公司的錢,是客戶的,
所以它不算公司的「流動資產」。
搶到了儲值,運用方法會受政府各式各樣的監管。
(就跟銀行一樣,把客戶錢搞丟了是會暴動的啊,規模越大越慘)
最近中國就針對網路金融公司提出了更細膩的監管,以免出事。
因此,很可能過去是收益的錢,
在政府一個政策變動之下就忽然不算了。
這點非常重要,讀者可以記起來。
企業的經營需建立在穩健的基礎上,
如果會輕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
那再怎麼好的績優公司,都如履薄冰。
而靠著賣手機賺到的收益,
可是扎扎實實的「流動資產」,
運用方法不被限制,完全自己決定。
再者,賣手機的收益好壞只會被商業世界的競爭影響,
政府能做的管制有限。
所以,蘋果、Google選擇的「打造生態系」路線,
長期來講更加穩當。
上圖為Google(股票代號:GOOGL)簡易財報表(可點圖放大)
資料來源:Morningstar
;;;;;
原文:http://www.bituzi.com/2017/06/applepay.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