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薪資及物價雙漲,惟實質薪資減少2%
依據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數據顯示,今年6月全美平均時薪增加至30.4元,較2020年同月成長3.6%,創下2009年1月以來最大單月增幅;惟另一方面亦出現通貨膨脹,生活必需品價格指數上漲,工資增加之實質價值卻被通膨稀釋。如將商品及服務價值納入考量,6月份推估的「實質薪資」(real wages)平均較去年同月減少近2%,實際上呈減薪效益。經濟學家認為,消費者實質薪資減少與否取決於個人的薪酬及購買物品之能力,通膨及購買力下降情形皆可能為暫時的。
數據顯示,6月全美平均時薪增加3.6%,用以衡量通膨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則上漲5.4%,創2008年8月以來最高單月增幅,勞工統計局指出,將季節性調整因素納入考量後,工資、通膨雙雙上漲的綜合結果造成購買力下降 1.7%。通膨對低收入者影響最大,因其花費多集中於汽油、食品及其他價格容易上漲的物品,而持有較多金融資產的富裕人士較不受通膨影響。
依研究顯示,雖通貨膨漲高達5.4%,然並非每人皆面臨實質減薪,主要係因年通膨率是由綜合多項商品價格推估而得,包括高漲幅項目如二手車及卡車上漲約45%,創史上最高漲幅,未購買二手車的人則不受衝擊,另油價上漲45%,搭乘大眾運輸的人則不受影響,影響面較較大的食品價格6月僅上漲2.4%,低於平均通膨漲幅。
消費者物價指數未將消費者可能規避高成本而改變行為納入考量,另一用以衡量通膨的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PCE)則有將消費行為納入考量,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最近公布的5月PCE指數比消費物價指數低1.1個百分點,各是3.9%、5%,說明消費者偏好購買低成本商品。
經濟學家提醒,在全美經濟復甦之際,不須過度解讀通膨和工資數據,新冠疫情造成經濟結構破壞,如疫情初期,消費物價下跌,目前物價與一年前較低水準比較,更突顯通膨情形嚴重,且疫情期間低工資員工裁員數高,亦可能導致工資數據偏差。2020年4月即使大規模裁員,全美平均時薪仍增長8%,主因為高薪人士仍持續在工作,如今隨著經濟反彈,低薪工人被重新雇用,平均收入則可能再次降低。
目前尚不清楚消費物價及工資上漲是否為暫時,然部分通膨情形可以短期動態解釋,例如,據AAA稱,近期油價上漲部分原因是主要產油國未能在7月初達成增產協議、晶片短缺導致車價飆升,皆為供應限制及疫情後消費需求激增的短期情形。若干機構則預計通膨將持續,如安聯集團(Allianz SE)首席經濟顧問Mohammed El-Erian指出,許多與其合作的公司已經宣布提高價格,並預計進一步漲價。(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