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台灣產業環境
發產沿革
我國LCD產業始於1976年,敬業電子與美國休斯飛機公司合作生產TN-LCD,1980年日本Sharp及Epson公司來台設廠,生產較大尺寸之TN-LCD,在日商帶動下,我國幾家中小企業、工研院電子所與光電所等單位陸續投入,加上下游資訊產品快速發展,帶動我國LCD產業起飛,1998年以後,隨者中游面板大舉投入,也帶動了原本最弱的上游材料廠商萌芽,LCD產值因此快速增加,成為我國光電之重要推手。
台灣LCD上中下游廠商一覽表(含計劃進入者)
上游材料 |
機器設備 |
志聖、和立聯合、均豪、川飛、友大、亞智、大晉、敘豐、伸興、大震、日清、億尚、科治新技 |
液晶 |
默克百成 |
光罩 |
台灣光罩 |
玻璃基板 |
康寧、台玻、碧悠、華宇、鉅晶、中晶、旭硝子、台科 |
ITO導電玻璃 |
默克百成、勝華、錸德、劍度、正大 |
配向膜 |
大立高分子 |
彩色濾光片 |
奇美、南亞、和鑫(和桐化學轉投資)、勝華、昌益、世界顛峰、劍度、展茂、倫飛、東賢科技、宏東洋、大同 |
偏光板 |
力特光電、協臻、日東、源資、華新麗華、激態、台肥 |
驅動IC |
華邦、茂矽、旺宏、天下、台積電、聯詠、民生、太欣、凌陽、立生、盛群、合邦所羅門、義隆、敦茂、漢陽、矽豐、矽品、茂達、新茂、慎利、福葆、亞洲微電、飛信、晶捷、宏宇 |
光源模組 |
中強光電、大億(堤維西轉投資)、達基、華新麗華、華榮、昱瀚科技、寰宇、福華光電(大同轉投資)、瑞儀、先益、輔祥、元津、威力盟、康峻、錸寶(錸德轉投資)、奈普 |
中游面板 |
TN-LCD |
勝華、光聯、碧悠、美相、日立、愛普生、富相、久正、捷華、勝鐳 |
STN-LCD |
華映、碧悠、南亞塑膠、勝華、光聯、國喬光電(國喬轉投資)、凌巨(凌陽、錸德轉投資)、光朕、全台晶像、訊倉、華象、愛普生、高雄日立、華生(華宇轉投資)、昌益 |
TFT-LCD |
聯友、華映、元太、達基、瀚宇彩晶、奇晶、廣輝、神寶 |
面板模組廠 |
達威、久正、所羅門、泉毅、晶采、福眾、華象、興益、中日新、夏普、華生、上靖光電 |
下游應用產品 |
液晶顯示器 |
明?、源興、瑞軒、中強光電、仁寶、皇旗、億聲 |
筆記型電腦 |
廣達、宏?、英業達、華宇、倫飛、藍天、華碩 |
行動電話 |
明?、大壩、致福、華宇、仁寶、金寶、所羅門、廣達 |
PDA/電子字典/電子計算機 |
神寶、宏達、國眾、倚天(傳訊王)、神乎其技、博達、公信、燦坤、華碩、中環、宏電、微星、英業達、萊思康、遠見科技(譯典通)、金寶 |
我國STN-LCD產業蓬勃發展,產值直逼日本
1992年碧悠新豐生產線成立,肇始我國STN-LCD面板產業,直到1998年以前設立STN廠商僅碧悠、華映、南亞塑膠、及勝華四家,其中碧悠以3Com
PDA為主要訂單(佔五成左右),華映94年由Toshiba轉移技術,以筆記型電腦用大型面板為主。隨著可攜式產品興起,吸引了國喬光電(國喬石化轉投資)、凌巨(凌陽轉投資)、光聯等STN生產線陸續加入,使我國STN-LCD產業快速發展,2000年生產線成長至22條,若加上為數眾多的模組廠,產值可望接近日本,成為世界STN生產重鎮。
台灣STN-LCD生產線情況
廠商 |
地點 |
基板尺寸 |
量產時間 |
基板產量 (萬/月) |
華映 |
桃園 |
370*480 |
1994/4Q |
4 |
碧悠 |
新豐 |
300*350 |
1992/2Q |
15 |
300*350 |
1999/1Q |
15 |
370*470 |
2000/3Q |
15 |
南亞塑膠 |
南崁 |
300*350 |
1993/4Q |
10 |
勝華科技 |
潭子 |
300*350 |
1998/4Q |
20 |
300*350 |
1999/1Q |
20 |
370*480 |
1999/4Q |
10 |
300*400 |
2000/2Q |
15 |
國喬光電 |
竹科 |
300*370 |
1998/4Q |
10 |
凌巨 |
頭份 |
370*400 |
1998/4Q |
10 |
全台晶像 |
高雄 |
300*350 |
1999/3Q |
10 |
台灣愛普森 |
潭子 |
220*336 |
1985 |
20 |
370*400 |
1992 |
10 |
220*336 |
1998 |
15 |
高雄日立 |
高雄 |
300*350 |
1987 |
7 |
350*420 |
1993 |
7 |
光聯 |
潭子 |
400*500 |
2000 |
15 |
訊倉 |
新竹 |
370*400 |
2000/2Q |
15 |
華象 |
桃園 |
300*400 |
1999 |
10 |
370*480 |
2000/3Q |
20 |
1998年以後TFT-LCD廠商大量投入
台灣最早投入TFT-LCD廠商為聯友與元太,所生產LCD以中小型為主,自從1998年至今,已有8家廠商宣佈投入,去年中華映管與達?科技二家公司量產大尺寸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成功後,我國正式跨入所謂的「
TFT元年」,而在未來市場需求持續被看好的情況下,除去年幾家國內廠商已經投入的千億元資金之外,估計我國將再投新台幣二千八百億元以上的資金進入TFT相關擴產投資,合計台灣的TFT建廠投資到2005年之前,將超過四千億元以上,成為繼半導體之後,不折不扣的超級吸金產業。
台灣LCD產業競爭優勢
台灣廠商一向以市場敏銳度高、生產靈活彈性、成本控制能力聞名於國際,在政府稅負獎勵、日商技術轉移,上游材料商加入,下游應用產品市場龐大,以及資金無虞之下,我國LCD產業頗具競爭力,在TN/STN-LCD產品方面,變化多端且量身訂作的產品特性,非常適合生產彈性靈活的台灣廠商,日、韓廠商技術優勢漸失。
1.日商協助、縮短學習曲線
在成本競爭優勢漸失之後,日本廠商為牽制韓國廠商,確保LCD面板來源,逐漸願意釋出量產技術,從日本廠商所轉移過來TFT-LC
D量產技術,在經過將近一年的實際驗證後,證明台灣TFT廠商學習能力優異,產品良率甚至直追日本原廠,讓日本技師嘖嘖稱奇。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過去日本一直視為國寶的技術資產,絕不輕言對外輸出,而實際上台灣以往也有眾多廠商前往日本拜會,表明有高度與日商「合作」的意願,但日本人始終不為所動。直到南韓競爭者三星、LG等廠商,紛紛在TFT量產方面有突破性進展,這二家公司甚至從去年第一季起,出貨量開始超越日本TFT-LCD龍頭廠商夏普,使得日本人開始緊張,細心思索下一步策略,才使台灣苦求多年的薄膜電晶體技術,出現急轉直下戲劇性變化。於授權費方面,估計在新台幣十幾億元到三十億元左右不等,視各公司技術轉移來源,與本身是否具備相關產業經驗而定,以華映、達?、聯友、瀚宇、廣輝幾家公司技術轉移費用計算,超過新台幣百億元以上規模,代價不小。
台灣TFT-LCD廠商技術來源
公司 |
成立日期 |
技術來源 |
量產時間 |
元太 |
1992/6 |
自有(聘請日本專家兩角伸治任總經理) |
1996 |
華映 |
1971/5 |
三菱、ADI |
99/5 |
達? |
1996/8 |
日本IBM |
99/7 |
奇晶 |
1998/8 |
自有為主、部分來自富士通 |
99/10 |
聯友 |
1990/11 |
松下 |
1994 |
瀚宇彩晶 |
1998/9 |
Toshiba |
00/2 |
廣輝 |
1999/7 |
Sharp |
01/1Q |
統寶 |
2000 |
日本岐阜三洋(尚未決定) |
02/2Q |
2.上游廠商陸續加入、產業結構日益健全
我國以往LCD產業屬於下重上輕型,下游應用產品產值極大,筆記型電腦及電腦顯示器產值獨步全球,但幾乎沒有LCD上游材料供給,幾乎全部需從日本進口,由但由於上游材料不僅佔成本比例高,廠商家數集中於日本少數幾家公司,貨源是否正常供給常嚴重影響中游面板出貨,1998年來由於中游LCD面板廠大量設立,引發了LCD上游材料廠投資熱潮,各類相關廠商進入積極,對於我國LCD產業結構完整極為重要,未來各材料商產能開出後,將減少對日依賴,我國LCD產業可望逐漸成熟。
我國彩色濾光片廠商生產狀況
公司 |
基板尺寸 |
量產時間 |
月產能 |
技術來源 |
適用產品 |
世界顛峰 |
300*400 |
1999/1Q |
10K |
伊藤忠Micro技研 |
STN |
南亞 |
300*400 |
1999/1Q |
25K |
Seiko-Epson |
STN |
奇美 |
370*470 |
1999/2Q |
25K |
自有技術 |
STN |
620*750 |
1999/4Q |
30K |
TFT |
和鑫 |
550*650 |
2000/3Q |
25K |
日本IBM |
TFT |
620*750 |
2001/4Q |
60K |
- |
劍度 |
620*750 |
2001/1Q |
40K |
STI |
TFT |
展茂 |
650*750 |
2001/3Q |
80K |
凸版印刷 |
TFT |
勝華 |
300*400 |
2000/2Q |
150K |
鳥取三洋 |
STN |
昌益 |
370*480 |
2000/2Q |
15K |
鳥取三洋 |
STN |
3.龐大下游應用市場
目前LCD下游應用產品中,筆記型電腦為最大應用市場,每年全球有近2000萬台需求,創造超過50億美元市場,而台灣是全世界最大生產地,對於LCD中游面板廠商有地利人和優勢;而LCD發展潛力最大的電腦顯示器,台灣亦為生產重鎮,提供LCD未來龐大的發展空間;近來台灣介入通訊製造積極,包括明?、大壩、致福、華宇、仁寶、金寶等廠商,今年全體手機出貨量預估將逾1500萬支,對STN-LCD產品需求漸增。
1999~2005年Notebook /LCD
Monoior台灣出貨市佔率預估
項 目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台灣Notebook廠商 |
廣達、宏?、英業達、華宇、倫飛、藍天、華碩、仁寶
|
台灣Notebook市佔率 |
39% |
46% |
54% |
55% |
55% |
57% |
59% |
60% |
台灣LCD Monoior廠商 |
瑞軒、億聲、中強、皇旗、飛利浦、明?、源興、仁寶、神達、大同 |
台灣LCD Monoior市佔率 |
24% |
38% |
42% |
43% |
45% |
48% |
49% |
51% |
4.資金雄厚、財源不成問題
「台灣錢淹腳目」早已舉世皆知,從各TFT廠現金增資、銀行團聯貸等集資行動上「所向皆捷」,華映、達?、聯友、奇美、瀚宇彩晶與廣輝等廠商在去年已經投入的千億元左右資金,接下來,幾乎每家廠商都更積極地在規劃接下來第二條產能更大的生產線,根據初步統計,後續將追加的投資金額至少在新台幣二千八百億元以上。
國內TFT-LCD面板商籌資情形
公司 |
成立日期 |
資本額(億) |
資金籌作內容 |
主要股東 |
員工人數 |
華映 |
1971/5 |
339 |
現金增資60億 |
大同36.55% |
6482 |
元太 |
1992/6 |
35 |
現金增資8億 |
永豐餘23% |
500 |
達? |
1996/8 |
110 |
現金增資60億 |
明?45.33% |
297 |
奇晶 |
1998/8 |
110 |
聯貸80億 |
奇美50% |
300 |
聯友 |
1990/11 |
130 |
現金增資62億 |
聯電40% |
654 |
瀚宇彩晶 |
1998/9 |
208 |
聯貸3億美元 |
華新25%、華邦24.4% |
350 |
廣輝 |
1999/7 |
150 |
聯貸130億 |
廣達33.3% |
- |
統寶 |
2000 |
220(F) |
|
仁寶40%、統一20%東元20% |
|
肆、LCD產業發展趨勢
1.市場價格向下滑落
隨者LCD市場擴大,吸引上中下游供給商加入,供給增加形成價格壓力,另一方面由於產量增加,規模經濟效果顯現,再加上製程技術進步,面板規格增加,有助於生產成本降低,因此未來幾年價格大幅下降已無爭議。本波LCD景氣高峰在今年台灣產能開出後反轉,年中以後價格開始快速滑落,預估年底時將跌破各尺寸98年底創下的新低價格,尤其以13.3吋價格下滑最大,預計年底前將跌破300美元,一年來跌幅近30%。
2.面板尺寸向上發展
由於技術不斷研發突破,消費者對大尺寸面板需求,以及生產成本競爭考量,LCD產品尺寸向上延伸,面板生產線尺寸也持續向上發展,從1992年第一代生產設備320*400mm,到最新使用第4代尺寸已達900*1000mm,生產後每片可切割片數增加,成本降低,但每種生產面板有最適合/效率的切割尺寸,例如以第四代720*920mm為例,從13吋到18吋最多都只能切割6片,所以最有價值是切割成18吋(因單價最高),如果切割成13吋就浪費了。
TFT-LCD生產線世代發展表 單位:mm
世代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第1代 |
320*400 |
|
|
|
|
|
|
|
|
第2代 |
|
360*465 |
370*470 |
|
|
|
|
|
|
第2.5代 |
|
|
|
400*500 |
410*520 |
|
|
|
|
第3代 |
|
|
|
|
550*650 |
550*660
550*670 |
|
|
|
第3.5代 |
|
|
|
|
|
650*830 590*670 |
660*720 600*870 |
750*950 |
|
第4代 |
|
|
|
|
|
|
|
720*920 |
900*1000 |
基板理想切割面板尺寸對照表 單位:片
|
基板尺寸 |
12.1” |
13.3” |
14.1” |
15.1” |
17~18” |
第2代 |
370x470 |
2 |
2 |
1 |
1 |
|
第2代 |
400x500 |
2 |
2 |
1 |
1 |
|
第3代 |
550x650 |
6 |
4 |
4 |
4 |
|
|
550x670 |
6 |
4 |
4 |
4 |
|
|
590x670 |
6 |
6 |
4 |
4 |
|
第3.5代 |
600x720 |
6 |
6 |
4 |
4 |
|
|
620x750 |
6 |
6 |
6 |
4 |
|
|
650x830 |
6 |
6 |
6 |
4 |
|
|
670x850 |
6 |
6 |
6 |
6 |
4 |
|
660x870 |
6 |
6 |
6 |
6 |
4 |
|
680x880 |
9 |
6 |
6 |
6 |
4 |
第4代 |
720x920 |
─ |
6 |
6 |
6 |
6 |
3.替代效果促使市場擴大
在LCD下游主要應用市場中,除了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PDA、汽車衛星導航顯示器等產品每年快速成長外,目前TFT-LCD在全球PC顯示器的佔有率不到一成,液晶電視的佔有率更低,因此LCD的價格下滑,雖然短期將壓縮業者毛利,但同時引發市場的替代效果,價格愈接近CRT顯示器,消費者選擇高品質產品的誘因愈大,加速液晶顯示器逐漸取代傳統CRT顯示器,全球每年1.2億台的PC市場,並以每年15%左右速度增加中,成為LCD重要侵蝕目標;而LCD朝更大尺寸技術突破,未來每年近億台的彩色電視機市場,將是LCD下一個龐大目標市場,目前液晶電視即以每年3成以上的成長率成長中。
4.品質持續改進
視角加寬、速度加快
由於LCD利用液晶旋轉控制光線,造成先天狹視角限制,當LCD持續往大型螢幕發展時,對廣視角要求是必然的,以往最方便的方法是貼上廣視角膜,但廣是角膜是日本FujiFilm一家獨占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各家LCD廠商積極研發新液晶材料及新結構,改良液晶配向提昇視角,目前已成功應用的量產技術有富士通的MVA技術、日立IPS技術,其他推出展示的廠商有三星電子的PVA技術,視角可達170度,反應速度27ms;現代FFS技術視角可達160度;松下OCB技術視角可達160度,反應速度僅7ms。
TFT技術改良
傳統TFT-LCD運用半導體製程,在導電玻璃上用非矽晶(a-Si)製成薄膜電晶體(TFT),透過電晶體ON/OFF動作,控制驅動液晶畫素電壓,以達到顯示效果。由於多晶矽(Poly-Si)的電子遷移率約為非晶矽的100倍,面板畫素反應時間比非晶矽快10倍;且低溫多晶矽的開口率較高,畫面亮度較亮;並可以將週邊驅動IC與畫素一體成型於玻璃基板上,可縮小面板厚度10%-20%;當技術成熟時,成本僅有非晶矽的60%左右,成為未來TFT-LCD的主流產品,但由於量產製程尚處於學習曲線初期,良率偏低(不及五成),目前僅有日本Toshiba已開發出10.4吋產品,大尺寸設備與製程良率有待提昇。
5.大陸市場急起直追
LCD在中國大陸發展濫觴於1969年,比台灣還早,以長春物理所與北京清華大學作為兩大中心,從早期以從事研究工作為主,而清華大學最先試產LCD產品成功,成為大陸最早量產技術基地,長春吉林也進一步朝液晶工業城規劃,積極引進彩色STN、TFT等高階液晶技術,兩地已成為大陸LCD工程重鎮。而由於TN/STN-LCD製程技術成熟,進入資本障礙不高,中國大陸挾其成本優勢,大舉投入TN/STN產品生產,近來新生產線投產順利,尤其是小尺寸TN-LCD產品,在全球市場市佔率已超過1/3,成為全球生產重鎮,惟產品價格較低,產值相對較小。
近期以來、由於通訊市場崛起,國際大廠Motorola、Ericsson等陸續在大陸擴建行動電話基地,大陸自製GSM、CDMA手機產量漸增,引發對STN-LCD市場需求,就地理分布來看,主要LCD生產力集中在廣東、河北、山東等省份;若依銷售額來看,營收超過一億人民幣的廠商依序為無錫夏普、深圳天馬、深圳輝開、汕尾信利、河北冀雅及煙台多納勒。
大陸主要TN生產線
尺寸 |
單位名稱 |
設置時間 |
現況 |
4吋 |
774廠、713廠、上海電子管廠 |
1980年 |
汰舊換新階段 |
7吋 |
深圳天馬、770廠、深圳輝開、晶華、大連東方、莆輝、電光電子、萬永、晶都美、高卓立 |
1985-1990 |
生產線部份已升級更新 |
12吋 |
天馬二期、康惠、信利、晶蕾、深輝二期、河源精電 |
1989 |
目前生產主力 |
大陸主要STN生產線概況
單位名稱 |
地區 |
技術來源 |
年產基板量(萬片) |
夏普 |
無錫 |
日Sharp |
彩色STN |
天馬 |
深圳 |
日EHC |
100 |
信利 |
汕尾 |
日 |
N/A |
冀雅 |
河北 |
日 雙葉 |
100 |
超聲 |
汕頭 |
美Hante |
50 |
思特達 |
深圳 |
美ADS |
50 |
海晶 |
上海 |
美Hante |
80 |
三特 |
鞍山 |
美ADS |
80 |
紫晶 |
吉林 |
韓 Orion |
10.4吋ST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