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99年手機超乎預期的需求,全球手機出貨達2.84億支,相關驅動IC需求數量約同等數,佔TN/STN驅動IC當年全球出貨的87%。而筆記型電腦及桌上平面型液晶顯示器市場大幅成長,使得TFT
LCD大量出貨,亦帶動TFT
LCD驅動IC的需求成長。這突來的需求,造成全球LCD驅動IC產能突然間跟不上需求,且在預期LCD面板仍將有大量產能開出的狀況下,很多IC設計、製造及封裝測試的廠商亦投入動IC的行列。
LCD驅動IC之產品特性介紹及種類
薄膜電晶體(TFT)LCD驅動方式:
薄膜電晶體(TFT)液晶顯示器每一個像素(pixel)都有一個對應的電晶體來控制,藉由改變液晶分子上的電壓,使得由背光板照射出來的光線產生不同的極化。造成每一個像素顏色的改變。驅動IC的位置在控制IC和TFT之間,控制電晶體的匣極(gate)和汲極(source)來改變液晶電壓的大小,不同的電壓造成光的不同偏振,經由彩色濾光片產生不同的顏色。
圖一、驅動IC在TFT
LCD模組中的位置
控制IC矩陣型的RAM儲存了每一個像素的資料,這些資料根據其所在的位址傳送到驅動IC中,驅動IC再將這些數位資料轉換成類比的電壓資料,經由序列輸出的方式將這些訊號傳送到每一個pixel的電晶體上。
圖二、TFT驅動IC、GATE負責打開ON/OFF,SOURCE負責將資料輸入
在TFT型面板中,採取雙掃描的方式來驅動,所以需要Gate驅動IC和Source驅動IC兩種驅動IC,。Gate驅動IC負責將掃描線觸發。Source驅動IC再將資料傳輸上去。
以384X256的TFT液晶顯示器為例,Gate驅動IC負責把橫向的每一列的電晶體喚醒,然後再由Source驅動IC將資料餵給這一列上的384個pixel。一個畫面約需要1/30sec時間,在這1/30sec時間內Gate必須驅動這256列,所以每一列只有0.13ms的時間來動作,換算成頻率約需10kHz以上。在這0.13ms內,Source驅動IC必須餵給384個pixel資料,每個pixel只有0.3μs時間,換算成頻率相當於10MHz左右。Gate驅動IC負責的只是一個ON/OFF數位訊號的動作,功能簡單,且所需頻率低,而source驅動IC卻是要供給資料,輸出電壓分成了幾個階乘的類比訊號,頻率較高且功能較複雜。如圖二所示。
GATEC和SOURCE驅動IC綜合比較
|
GATE 驅動IC |
SOURCE驅動IC |
輸出電壓 |
~42V |
13~15V |
操作頻率 |
~0.1MHZ |
~68MHZ |
輸出腳數 |
256PIN |
~384PIN |
特性 |
功能簡單,設計易但需配合高壓製程 |
功能複雜且頻率高,製程較困難 |
電路 |
簡單串列輸出數位電路 |
精確度要求高之類比電路 |
TFT面板對驅動IC的需求顆數分析:
以XGA
LCD為例,其解析度為1024x768,一顆GATE驅動IC假設有256腳,要完成768條水平線的控制則需要三顆來完成。3x256=768。而一顆SOURCE驅動IC有384腳。要完成1024腳之外,每個點又有RGB三色的控制,所以需要1024x3之腳,SOURCE驅動IC總共需要8顆才足夠。如圖三所示,所以一片LCD面板總共需要11顆驅動IC。
圖三、驅動IC需求數量
TFT驅動IC的生產製造:
目前LCD驅動IC並沒有標準規格,所需電路仍必須和LCD面板廠商配合。日韓廠商最早進入生產TFT液晶模組,所以如Sharp、NEC、三星等大廠,都有自己的LCD驅動IC部門。驅動IC所需要的製程為0.5~1μm技術能力即可生產,六吋晶圓廠即以足夠。數位IC標準製程所需電壓都在5V以下,但驅動pixel卻需要10~50V的電壓,所以驅動IC的製程有別於一般標準製程,需使用高壓製程。
STN驅動IC:
STN型面板因為其反應速度慢且亮度對比不足等缺陷,在中小尺寸的面板慢慢被TFT、OLED或著是LTPD等新發展的技術所取代。但在為來二三年內,仍然為因為手機和PDA等產品的成長而有一定的成長。其驅動技術分為文字顯示和圖形顯示兩種驅動IC。對於一片STN模組來說,只需要用到一或二顆驅動IC。其輸出電壓約在5~20V,生產需要二十幾道光罩的步驟,且需時約45天左右。
LCD驅動IC的封裝
LCD驅動IC的封裝和一般邏輯IC及記憶體IC都不同,需要特別的機台來做封裝,測試也是一樣。目前封裝方式有兩種,TCP捲帶封裝和COG封裝兩種。一般來講,TCP適用於TFT-LCD驅動IC的封裝。而COF適用於STN-LCD驅動IC的封裝。
IC封裝除了保護晶片電路以外,還要考慮如何和外部的線路溝通的問題。TFT液晶面板每個像素皆需要接線,所需要的腳數高達幾百支,且高解析度面板要求使得腳距愈小愈好。驅動IC為因應這種情勢,封裝很必需具備高腳數且腳距密集的要求。另外,由於TFT的電晶體線路是在玻璃上做出來的,而積體電路是如控制IC和電源管理等IC是在印刷電路板上,驅動IC正在其中,它的輸出電路要連接玻璃基板,而輸入端要連接印刷電路板,所以其材質必須要柔軟可曲折。再者,產品的趨勢是往輕、薄、小的方面發展,所以設計上也要儘量減少所佔的空間。
考量以上幾種因素,目前驅動
IC的封裝主要有兩種方法,TCP和COG。TCP都用於TFT液晶面板上。而COG都用於中小型的STN面板上。而目前發展的趨勢是COF。
TCP封裝:
屬於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的一種,在晶片的上的接腳長金凸塊,金凸塊再和捲帶上的內引腳再經過熱壓合的動作來連接。一般LCD模組是由LCD的玻璃面板和印刷電路板構成,印刷電路板上有控制IC,電源管理IC等積體電路,此電路板位於玻璃面板下方,TCP封裝可將外引腳和玻璃面板接合。接合的線路彎曲下來接到電路板上。因為TCP所用的材質和底片很像,因此又稱為捲帶封裝,其內引腳距可達50μm,而外引腳可達60~80μm。同時因為其底片的特性,可達到輕薄的要求。
圖四、TCP封裝
封裝形式比較
封裝形式 |
腳數密度(腳數/cm2) |
腳距 |
封裝用途 |
DIP |
10 |
1.5mm |
類比 低速SRAM DRAM、FLASH |
SOP |
15 |
1.2mm |
QFP |
80 |
0.3~0.5mm |
高速SRAM |
TCP |
200 |
0.1~0.3mm |
LCD驅動IC |
COG封裝:
COG就是Chip On Glass。顧名思義,就是將晶片在玻璃基板上作封裝。將晶片以Flip
Chip的方式倒過來直接將晶片上的接腳和玻璃基板上的ACF接合,ACF是玻璃基板和晶片接合的一種中間材料。由ACF再牽線到電路板上。COG最大的好處是構裝的材料少,可降低成本。但最大的缺點則是佔玻璃基板緣額面積。其腳距達40μm並不困難。
圖五、COG封裝
TCP和COG優缺點比較
|
TCP |
COG |
優點 |
有效面積大 狹緣化易 |
零件數量少 工程少 低成本 |
缺點 |
零件數量多 工程多 成本高 |
有效面積小 狹緣化難 |
未來發展的趨勢
小型STN用驅動IC-低耗電性:
小型STN LCD
主要用在手機及PDA等隨身電器用品上,這些隨身用品的電源都來自於電池,對於省電是非常要求的,LCD所需要的電量是電池上最大的負擔,因此低耗電性為驅動IC的重要條件。
TFT LCD驅動IC-大型化及細微化:
TFT
LCD面板愈來愈大且解析度愈高的情況下,所需的像素也愈多,像素密度也愈高。所以驅動IC也朝向高腳數的趨勢發展。在面板發展到SXGA和UXGA級時,希望每顆IC能有480-500腳。同時,又不希望佔據太大的面積,所以腳與腳間的距離也由現今內引腳為50μm,發展至480腳時內引腳為40μm。至於封裝方面,則要求更輕,更薄,成本低且狹緣化發展。
TFT-LCD面板發展趨勢
LCD大型化與高精細化 |
VGA 640x480 |
SVGA 800x600 |
XGA 1024x768 |
SXGA 1278x1024 |
UXGA 1600x1200 |
TFT-LCD驅動IC發展趨勢 |
多腳化 |
200~240pin |
300~384pin |
480~500pin |
多階條比(色彩豐富) |
6bit、64階調 |
8bit、256階調 |
資料輸入高速化 |
40~55Mhz |
65~80Mhz |
COF封裝:
COF就是Chip On
Film,這是目前正在發展的一種新的封裝技術。是屬於TCP技術的一種延伸。原本玻璃基板藉由TCP封裝驅動IC再和電路板連接。現在乾脆連電路板也不要了,控制IC、驅動IC、電源管理IC等構成LCD模組的積體電路全都封裝在連接玻璃基板的底片上,省去了一道還要連接電路板的步驟,如此更可達到輕薄的目的。
傳統構裝和COF構裝比較
|
重量 |
厚度 |
傳統之LCD模組 |
22.4g |
4.8mm |
COF構裝模組 |
16.9g |
3.5mm |
全球LCD驅動IC需求
目前大尺寸TFT
LCD面板主要用在筆記型電腦及桌上型的平面顯示器,中小尺寸的面板則用在手機的面板、PDA、數位相機、汽車之衛星導航等上面。未來大尺寸部分仍舊佔TFT總產值八成左右,而小尺寸方面隨著彩色手機已成為未來的趨勢,且TFT具備快速反應的特性,手機上的應用成長性可期。
TFT-LCD大中小型產值預估 單位:億日圓 |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3"以下 |
38 |
60 |
74 |
98 |
136 |
187 |
3`8" |
97 |
120 |
135 |
153 |
165 |
199 |
8''以上 |
763 |
1122 |
1390 |
1670 |
1810 |
1960 |
在TN/STN方面,由於1999年的手機於大賣,使得這個幾乎已經被遺忘的領域再度被看重,然而,因為其色彩差,畫面反應速度慢,故而面臨了小尺寸TFT、OLED、LTPS等其他技術的競爭。
國外廠商運用代工策略
國外做LCD驅動IC以日韓廠商為主,這些廠商大都也是面板廠商。去年最大的為日本SHARP,市佔率為23.4%,其次為德州儀器,市佔率為21.5%。NEC和日本松下,各為19.6%和13%。除了日本TI百分之百外賣,一般做TFT
LCD的廠商,如夏普、東芝、日立、三星等其LCD大都自給自足。意識到此波TFT-LCD擴產效應,對LCD驅動IC造成供需失衡,現有的LCD驅動IC廠皆展開擴產動作,其中以日本TI和NEC最為積極。
日韓LCD驅動IC生產狀況 單位:萬顆
|
|
目前 |
年底 |
2001年 |
備註 |
日本德儀 |
TFT型 |
1500 |
|
2500~3000 |
|
STN型 |
|
NEC |
TFT型 |
1050 |
1900 |
2700 |
|
STN型 |
250 |
精工EPSON |
TFT型 |
|
|
|
其中20%為彩色STN型 |
STN型 |
3500 |
|
5000 |
夏普 |
TFT型 |
1000 |
1200 |
|
|
STN型 |
1200 |
1800 |
|
日立 |
TFT型 |
400 |
|
|
彩色STN型手機用將於11月開始生產,月產50萬顆 |
STN型 |
400 |
|
|
三星 |
TFT型 |
1000 |
|
|
彩色STN型為增產主力,2001年將達月產能100萬顆以上 |
STN型 |
1100 |
|
|
東芝 |
TFT型 |
|
1500 |
2000 |
自夏季開始生產彩色STN型 |
STN型 |
|
對日本廠商而言,LCD驅動IC是一個已經成熟的技術,生產LCD驅動IC主要是供自家面板所用。所求是能供給其所需的量。所以已有廠商開始走委外代工策略,委由台灣廠商代工。目前已有日立委託漢陽代工。並以投資漢陽十億日圓的方式確保產能。茂矽和夏普合資成立敦茂,立生以產能和日本TI交換製造技術等。
國內面板廠商和代工需求商機大
在99年台灣廠商開始大舉介入LCD這塊市場之後,對TFT型LCD驅動IC的需求就大增。國外生產TFT大廠幾乎也都有生產驅動IC,但多半是自用,無法釋出外銷。國內以往因為LCD驅動IC高壓製程和特殊的封裝技術,並沒有在這方面投資生產。但近來,台灣在生產LCD驅動IC的上中下游生產體系已經儼然成型。聯電集團的聯詠率先供應TFT型驅動IC給聯友光電。聯電和台積電也在99年開發出高壓製程,茂矽和華邦電動作也很積極。下游的TCP捲帶封裝所需的捲帶,楠梓電已有生產,金凸塊廠商有慎立、頎邦、福葆等。
在IC設計業者考量到STN型驅動IC規格較統一,且TFT
型後段封裝墊高成本的問題,所以選擇STN型驅動IC為切入點,以此為入門練功之處,以後伺機再發展彩色STN型、OLED、LTPS等型未來有大成長空間的LCD驅動IC。
台灣廠商LCD驅動IC上、中、下游廠商
IC設計 |
華邦、聯詠、合邦、民生、義隆、太欣、所羅門、凌巨、致新、新德 |
製造 |
華邦、茂矽、聯電、台積電、漢陽 |
凸塊(BUMP) |
頎邦、福葆、慎立 |
封裝 |
頎邦、福葆、飛信、南茂 |
測試 |
矽豐、矽品 |
台灣六家TFT LCD大廠其LCD驅動IC來源概況
LCD廠商 |
設計 |
製造 |
BUMP |
TCP封裝 |
測試 |
聯友光電 |
聯詠 |
聯電 |
慎立 |
矽品 |
矽品 |
瀚宇彩晶 |
華邦 |
華邦 |
|
|
|
廣輝電子 |
敦茂 |
茂矽 |
南茂 |
|
|
奇美電子 |
自行開發及日本富士通及NEC |
中華映管 |
日本TI及NEC及Toshiba |
達?科技 |
日本IBM |
結論
LCD驅動IC為一成熟的產品,並不需要最先進的深次微米製程,雖然說在技術成長空間沒有這麼大,毛利並不特別高。但在穩定且大量的需求下,得以保有穩定的毛利。在需求最強烈的TFT型驅動IC方面,更為須和面板廠商配合,而使得驅動IC業者和面板廠商需保持一個良好的互動。一個IC設計業者要切入TFT型驅動IC,就必須和面板廠商簽契約。所以,一個穩定的配合關係使得價格不易暴漲暴跌。基於這兩個理由,我國廠商在評估過量大、穩定毛利等條件,這是一個適合台灣投入生產型態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