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罷工事件終於以“皆大歡喜”的方式結束:2010年6月4日晚,本田勞資雙方達成協議,工人的工資在 1544元的基礎上,增加500元,加薪幅度由5月31日的24%,提高至33%。本田的加薪方案為300元基本工資+66元補貼+134元特別獎,特別獎要年底發,特別獎不和年終獎衝突,年終獎最少還是雙薪,這比本田的原加薪方案多了每月134元特別獎。
相對的,經歷接連“跳樓門”的富士康就顯得更大方一些。除了在6月2日宣佈員工整體薪資水準提升30%外,富士康將執行“周休一”制度,即每週每個員工至少休息一天。另據媒體報導,煙臺富士康已經確定為其8萬名職工繳納住房公積金。
而早在2010年5月1日,康師傅在廣州開發區的工廠就已將最低工資從人民幣870元調高到1100元。全球發貨量最大的電腦顯示器製造商冠捷科技6月4日也宣佈將中國大陸地區雇員的工資水準上調15%至20%。
從2010年的春節後沿海便出線大量缺工,導致工人薪水上調,大陸無限供給的低價勞動力時代將成為過去。從本田罷工事件可以看出,新一代勞工與前一代的勞工教育水準較高,大多是懂法律的,有著更高的覺悟,他們敢於與外資企業據理力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廣大勞工的絕對收入有所增長,但其增長速度遠遠比不上外資在華的利潤增加速度,改善工作環境,增進自我福利,漸漸已成為新時代勞工的自覺意識。
富士康和本田的加薪影響,首先會逐漸波及大型在華外資及其他中小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由於工資大幅提升,將大大增加成本,恐怕企業一時難以承受。據瞭解,初步估計,富士康加薪30%,一年將增加人力成本約22.81億元。
但是雖然富士康加薪將對其他台資企業造成較大的壓力,不過,其他企業應該不會立即效仿。但不加薪的話長期會有招不到勞工的問題,生產訂單常常難以按時完成,因此勢必對企業經營帶來一定的壓力。
20年前,台商因為生產成本的考量,前僕後繼地西進到大陸,雖然一開始享受到廉價大陸的優勢,但如今卻也開始承受到大陸調整經濟結構下的陣痛,其中又以人力佔成本比重高的產業,最飽受缺工之苦。
“用工荒”的主因是,大陸在30多年前所推行的“一對夫妻一個孩”生育計劃使大陸人口結構發生變化,20至39歲人口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勞動力銳減。另外大陸政府的態度也助長了漲薪潮。為了緩解可能升級為社會問題的貧富差距問題並使經濟模式從低價出口為主轉向內需為主,大陸政府實際上對漲薪熱潮持默許態度。
不論如何,沿海地區缺工問題,已經演變成結構性的轉變,短時間內不容易改變,對廠商最直接的衝擊,除了壓抑營收成長的力道(有訂單也出不了貨)之外,成本的增加(大幅提高工資),也都將會壓縮獲利的空間。
因此,加快轉型的腳步,提高自動化生產比率,降低對人工的依賴,成了所有相關廠商現階段「異口同聲」的因應對策。而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自動化設備供應商或許就會是這一波史上最嚴重缺工潮下的受益者。
另外漲薪潮的出現也可能會帶動從T恤、運動鞋到電腦、伺服器、智能手機等各種商品價格的上漲,從而引發全球通貨膨脹現象。更有經濟學家認為大陸的低工資在過去20年裡遏制了全球企業成本和物價的上漲,是全球通貨緊縮的主犯。漲薪潮的出現是宣告上述時代終結的信號。”
部分經濟專家提出了大陸經濟增長趨緩的可能性,他們認為,大陸經濟正在走向“劉易斯轉折點(Lewis Turning Point)”。“劉易斯轉折點”是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隨著農村廉價勞動力逐漸減少而出現的工資、消費、物價全面上漲、經濟增長勢頭趨緩的現象。
彭博社預測稱:“由於工資大幅上漲,大陸最重要的出口業將會走下坡路。如果大陸工廠轉移到印度尼西亞、越南和中亞地區,將對大陸經濟的增長產生致命影響。”
但這樣的發展恐怕不是短時間會發生,企業不可能會在瞬間做出調整的,不論是往西部或東南地區移廠,或是產品/產業升級,跳脫原有低階的產品代工、組裝生產模式,而以自動化設備生產取代人工,除了產線需重新設計規劃,技術勞工與投資所需的費用,以及時間,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問題,而對中小型企業的衝擊將會更大。加薪恐怕還是短時間內最快的解決方式。
而根據美國一家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大陸勞動力成本已經高於亞洲其他7個國家。大陸沿海地區的平均勞動成本是每小時1.08美元,內陸省份則為0.55—0.80美元。排名第7的印度是每小時0.51美元,勞動力成本最低的是孟加拉國,價格僅為上海和蘇州的五分之一。
眾多外企、台企給員工加薪,實際只是今年大陸上調最低工資政策在珠三角的一個反映。一項來自人保部資料顯示,僅一季度已有7個省對最低工資標準做出調整,其中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檔平均提高幅度達17%左右,2010年年內計畫還有20個省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深圳從7月份開始將基本工資從1000元人民幣上調至1200元,湖北省也從5月份開始將基本工資上調了近30% 。
從年初以來企業用工成本大幅上漲,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加劇,不管外商是不是能接受,產品的賣價已經開始提價,但客戶可接受的幅度卻難跟成本上漲形成平衡,造成企業獲利下降。
整體來看企業反映用工成本上漲30%-50%的不在少數。一些有一定議價權的、具有研發和獨特產品的企業多數採取提價應對,而一些生產產品相對普遍的企業則選擇薄利多銷方法以抵抗不斷上漲的生產成本。
以廣州塑膠因用人成本增加50%,及原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下,報價平均增幅為10%、陶瓷業也因用人成本增加20%,而對客戶提價10%,但不是所有產業都能對客戶提價,能提價的可以減少因工資上漲所帶來的穫利下降幅度,不能提價的只好自行吸收了。
對台商而言,特別是在大陸設廠生產產品,有外銷出口到大陸以外地區的企業,因用工成本上升而將侵蝕到公司獲利。影像程度將依其人力佔成本比重、產品的毛利率、及大陸工廠生產比重、及與客戶議價能力等等而定。
以電子業來看人力較密集的產業有:
被動元件廠,人力佔成本約20~30%,相關的企業有:美磊、禾伸堂、興勤...等;
手機零組件廠,人力佔成本約10~15%,相關的企業有:閎暉、美律、正崴...等;
印刷電路板廠,人力佔成本約10~15%,相關的企業有:台郡、健鼎、台虹...等;
網通廠,人力佔成本約10~15%,相關的企業有:正文、啟碁...等;
PC零組件廠,人力佔成本約10~15%,相關的企業有:新日興、群光...等。
基本上,生產越倚重大陸廠,或大陸生產比重越高的企業,因薪資上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越高,其中以富士康、可成、仁寶、廣達、熱映、美律、閎暉、新日興、華寶等,公司100%人力都配置在大陸,鴻海、緯創及大立光等也都超過6成,其中又以可成、美律、閔暉、新日興及大立光等公司,因人工成本佔總成本比重較高(> 15%),如果薪資上漲100%,則這些公司的淨利將大幅縮減15%以上。
非電子的部分以裕隆、正新等影響較大,如果工資上漲一倍,獲利將減少6~9%。顯示如果大陸工資大幅上漲,對台商,特別是人工佔成本比重越高者影響越大,但對像是筆記型電腦組裝公司,雖然薪資上漲一倍,淨利僅下降1~3%,但本身行業淨利已在3~4%間,如此一來,只要稍有不慎就會呈現虧損,恐怕必獲利減少 20%,影響還大,長期而言,將考驗著這些廠商的管理能力,與產品創新。除了遷廠、以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力外,提升公司的附加價值,創造更多的獲利才是因應之道。
當然大陸薪資上漲,人民所得提高,對於大陸內需市場會有助益,一般人加薪後,除了增加儲蓄外,會先改善居家生活,添購一些家庭必需品,而錢存多了,才會添購新的高單價3C或大型家電用品,因此民生必需品相關公司將是直接受益的,而3C或大型家電產品是下一波,對於大潤發、櫻花、味全...等提供吃的、用的、穿的企業是值得關注的,當然長期來看聯強、藍天...等通路股未來的營運也是極度看好的。
大陸人保部發表「就業規劃十二五」,提出於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為13%以上,為解決勞工荒,不少廠髚出手往往高於最低工資,例如富士康宣佈基層工人加薪16-25%,為2010年來第三次大幅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