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全世界兩個極大的經濟成長期間,第一次是在1920年代,以汽車工業的發展為主;第二次是在1990年代,以個人電腦工業的發展為主。奧地利經濟學者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為闡述經濟發展理論所提出的創新學說 (innovation theory),確實為這兩期間的經濟成長提供了非常良好的註腳。
1900年的美國,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幾乎所有人皆以馬車代步。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成立,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了1920年絕大多數的人以汽車代步,幾乎沒有人乘坐馬車。這是1個非常重大的經濟發展事件,汽車可以深入到各大街小巷,不像鐵路只能在鐵軌沿線發展,所以貨物可以暢其流,真正的物流革命開始了。當時人們稱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極度繁榮現象為新時代( New Era )。如果以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成立開始,到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來算,這一次的經濟創新成長活動歷時26年。
我們都知道1929年美國經濟到了最高峰之後華爾街股市崩盤,導致隨後而來蔓延全球的經濟大恐慌,在1933年不景氣最嚴重的時候,美國每4個工人當中就有1個失業。一直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美國經濟才真正開始從不景氣當中復甦。
1977年賈伯斯( Jobs )發明個人電腦,全世界開始進入了另一次的創新成長活動,以前1套設備動輒上百萬元,而且只能被供養在冷氣房裏面的電腦,竟然成為人人買得起的家用品,這又是另外1件重大經濟事件,資訊得以暢其流,資訊流傳輸的革命開始了。個人電腦發明後,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了1990年代世界經濟在電腦科技的帶動下極度繁榮,當時人們稱1990年代美國經濟的極度繁榮景象為新經濟( New Economy )。2000年世界經濟景氣到高峰,隨後反轉而下。如果以1977年蘋果電腦公司成立開始,到2000年美國股市崩盤來算,這一次的經濟創新成長活動歷時23年。
汽車工業以及個人電腦工業都有相同的特徵,除了他們符合奧地利經濟學者熊彼得所說的創新學說理論之外,它們同樣都具備極為強大的產業關聯效果,包括向前關聯與向後關聯。所謂的向前關聯,就是生產這些產品所必須具備的零組件體系,而向後關聯是使用這些產品所必須具備的流通道路。要製造汽車,必須先具備冶金、橡膠、鋼鐵、機械、電機等等各種衛星工廠體系,除了汽車製造本身,它所帶動的上游產業體系的投資行為極為龐大;此外,有了汽車還要有道路才能行駛,建造全國的公路系統,也是極為龐大的投資。
要製造個人電腦,同樣必須要有上游產業體系的零組件衛星工廠,例如IC製造、封裝測試、CPU、記憶體、電源供應器、印刷電路板、主機板、連接線、機殼等等,這些投資也很龐大;此外,有了個人電腦還要有網路系統才能連線,建造全世界的網路光纖系統,也是很大的商機。
20世紀的兩大產業創新活動,造就了兩次極大的投資熱潮,也造就了極大的股市榮景。然而未來什麼時候才會有這樣的殺手型產品再度出現?值得研究。還有為什麼2000年的崩盤情況沒有1929年時的嚴重?這都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