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觸控 (Multi-touch) 即一些讓電腦使用者透過數隻手指可以在觸控面板的顯示器上完成圖像象應用控制的輸入技術。
多點觸控技術始於1982年由多倫多大學發明感應食指指壓的多點觸控面板,同年貝爾實驗室發表了首份探討觸控技術的學術文獻。
1984年,貝爾實驗室研製出一種能夠以多於一隻手控制改變畫面的觸屏。
1991年此項技控取得重大突破,研製出一種名為數位桌面的觸控面板技術,允許使用者同時以多個指頭觸控及拉動觸控面板內的影像。
1999年, Fingerworks公司生產了多點觸控產品包括iGesture板和多點觸控鍵盤。在2005年,被蘋果電腦收購。
2007年,蘋果及微軟公司分別發表了應用多點觸控技術的產品及計劃-iPhone及表面電腦(Surface Computing)。
要使用多點觸控技術,系統裝置必需配備觸控面板,同時需撘載可辨認多於一點同時觸碰的軟體,相較之下,標準的觸控技術只能辨認一點,是與其之間最大的分別。
能讓顯示器感受到物理上的觸碰的事物包括熱力、指壓、高速攝影機、紅外線、光學感應、電阻改變、超聲波接收器,微音器、雷射波幅感應器及影子感應器等。
多點觸控技術分很多為種,但以下列3種較成熟:
FTIR(Frustrat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觸控面板的夾層中加入LED光線,當用戶按下觸控面板時,便會使夾層的光線造成不同的反射效果,感應器接收光線變化而捕捉用戶的施力點,從而作出反應。
ToughtLight
這是由微軟所開發的技術,原理與Microsoft Surface相似。運用投影的的方法,把紅外線投影到顯示器上。當顯示器被阻擋時,紅外線便會反射,而顯示器下的攝影機則會捕捉反射去向,再經系統分析,便可作出反應。
Optical Touch
顯示器頂部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鏡頭,來接收用戶的手勢改變和觸點的位置,經計算後轉為座標,再作出反應。
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目前面臨成本偏高的障礙,有賴廠商加速開發不同處控技術,使成本降低。
傳統式電阻觸控技術缺點在於面板容易被刮傷且壽命短,此外耗電量較大透光率差反應慢等缺點,致使該技術目前只能應用於中小尺寸面板。
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主要技術分為薄膜式(film type)及玻璃式(glass type),薄膜式結構之觸控感測器位於2層ITO薄膜上,外層為保護玻璃稱為GFF(Glass-Film-Film),玻璃式結構之觸控感測器則在ITO玻璃上,外層加上一片保護玻璃稱為GG(Glass-Glass)。
為降低觸控模組成本,業者研發出OGS、內嵌式觸控或GF薄膜技術。OGS技術是將ITO玻璃與保護玻璃整合成一片玻璃,可減少一片玻璃及一貼合製成,產品厚度較G/G薄0.4毫米,成本節省約5成。
主要TFT、AMOLED面板廠則發展內嵌式是技術(In Cell Touch),將感應器置於顯示器內,主要分為In-Cell及O-Cell朗種,優點為節省一片玻璃及一貼合製成,面板廠需有LTPS技術才可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