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驅動IC之封裝型態可區分為TCP(Tape Carrier Package)、COF(Chip on Film)及COG(Chip on Glass) 等三類,主流封裝技術原為TCP,因為技術發展不斷高密度化,於是 COF以覆晶接合方式取代TCP的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使得晶片與軟性基板可以極高密度相接合,由於封測技術朝晶圓顆粒持續微縮與細間距(Fine Pitch)製程趨勢發展,TCP內引腳間距的極限為40μm,COF已量產的最小間距為25μm,因此COF封裝取代了TCP封裝。
再加上驅動IC朝低封裝厚度、高腳數封裝的技術前進,在厚度比較方面,COG因少掉基材、銅箔等,使其封裝完成的厚度最薄,符合未來產品輕、薄之需求;另外提高封裝腳數使晶粒間的接點必須縮小,因此在腳數封裝比較中,COG技術最有可能製造最小間距,達到高腳數的效果,但因COG細間距下,接合困難、接著劑產生的變因等致使良率不佳,所以在大尺寸封裝領域,COF封裝已是技術的主流。
TCP 主要係應用於驅動IC使用量較大且較普及中、大尺寸TFT-LCD面板如筆記型電腦及LCD監視器,COF 則多應用於高階數位化之大尺寸TFT-LCD 面板如液晶電視,而COG由於產品良率改善及LCD 模組後段設備更新及能力提升,應用於驅動IC使用量較小之小尺寸STN/TFT-LCD面板如行動電話及個人數位助理等通訊及資訊產品外,而大尺寸TFT-LCD 之使用比率上有日漸提高的趨勢。
TCP的製作方式是先以衝床及模具將元件孔衝切成形,然後與銅箔貼附,用濕式蝕刻將引腳形成完成TCP卷帶的製作。TCP早期用於大小面板,但近年在成本及間距的發展壓力下,小面板之驅動IC已改為COG (無需使用軟板)的方式進行,而大面板TFT LCD則由TCP轉至COF,僅有電漿電視(PDP)仍使用TCP的封裝技術。
COF封裝可視為改良的TCP封裝方式,將驅動IC接合於微間距之撓性電路板上,再以類似TCP之方式結合於LCD面板上。TCP與COF主要的差別是TCP是三層結構,而COF為二層結構,因此COF厚度比較薄,相較於TCP構裝,COF具有更好的撓曲特性,及更小的接合間距。如果TCP封裝需要折彎的話,需要在TCP上多加兩個slit,但會使總長度加長、成本增加。
COF的捲帶式基板如同TCP的捲帶基板,在邊緣設置傳動孔,常見的捲帶寬度有35、48、70 mm。構造上,銅箔直接覆蓋於捲帶基板上,由於COF捲帶基板具有可撓性且驅動IC直接貼附在捲帶基板上,所以不須要設計縱切孔與元件孔。COF捲帶的製作方法是將銅箔與高分子捲帶貼附,再以蝕刻、電解電鍍的方式將引腳形成,接著以濕式蝕刻將捲帶基板加工,而完成COF捲帶的製作。
COG封裝是直接將裸晶連接於玻璃板上,可以省去封裝基板及組裝的成本七成左右,使驅動IC售價便宜約三成,但是採此技術風險是其中1顆IC處理不當,則可能造成整片面板報廢,且當玻璃基板尺寸越大時其風險愈高。相較於COG構裝,COF元件可進行電性測試,減少在面板上重工的機率。
國內驅動IC封測廠商在近年來的整併之後,僅剩下頎邦(合併飛信)、南茂、矽品以及福葆等廠商,2010年初矽品退出LCD驅動IC封測領域。國內頎邦為全球最大面板驅動IC封測廠,市佔率約50%。
根據iSuppli,2010年全球顯示驅動IC銷售額預計達到65億美元,比2009年的57億美元成長14%,結束連續兩年的衰退;出貨量也出現相應的成長,預計2010年出貨量達到98億個,比2009年的82億個成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