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中國工商銀行於香港正式掛牌上市,首日即大漲15%,其全球集資總額超過200億美元,掛牌前市場對工銀的招股活動反應相當熱烈,在香港的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就超過75倍,國際配售部分亦在三天之內獲得10倍以上的超額認購。據估計,工行在香港上市後,香港股票市場總值的世界排名極有可能再晉升一名升至第七位,足以證明香港有龐大的集資能力,而比較所有在海外掛牌上市的中國公司中,以香港及新加坡最受到國際投資人矚目。
新加坡及香港兩個證券市場扮演不同的角色。與香港市場相比,新加坡市場的整體規模較小,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多為民營的中小企業。資料顯示,新加坡上市七成屬於製造業,包括食品、化纖行業、環保行業、基礎設施等內需型產業,其所佔比重高於香港,然而,香港仍是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時所選擇最多的地方,尤其是金融、能源、房地產業等,此類公司則多選擇在規模相對較大的香港市場上市。
以2005年為例,雖然僅有37家中國企業赴港上市,和新加坡的24家相差不大,但以集資額來比較,香港較新加坡高出許多。自1993年第一家中國企業到港上市至2004年整體融資額已接近1,100億港幣。
自2001年開始,中國企業在新加坡掛牌的數量自2001年的19家,2006年已成長至108家,且中國企業佔赴新加坡掛牌的外國企業比例,其數目和市值都超過10%,如以新加坡整體市值來說,則約佔5%,且佔成交比重較低。而香港國企股至9月底止統計為88家,紅籌股則有85家,家數比重佔港股的18%,且每天成交量佔港股約5成比重,顯示出香港指數表現較易受到國企股或紅籌股表現影響,中國企業表現對新加坡大盤指數影響則較低。
未來爭奪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實際上是對未來國際金融市場地位的爭奪。目前香港還是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多數選擇,但新加坡政府積極爭取中國將要民營化的省級國營企業至新加坡交易所掛牌,且著重吸引高質素的中國企業到新加坡上市,增加海內外投資者的投資興趣,且新加坡股市多為一些歐、美及中東資金前進亞洲的前哨站,使在新加坡掛牌中國企業後勢更為看好。未來香港、新加坡掛牌的的中國企業將會越來越多,想必國際資金一定不會錯過這個投資大中華的機會。
表一: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比較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 |
香港 |
新加坡 |
種類區分 |
中國註冊的國企股指數(H股)、第三地註冊的中資企業指數(紅籌股) |
新加坡掛牌上市的中資股(龍籌股) |
上市所需時間 |
約2年 |
審批時間需僅3至4個月,加上之前的籌備,整個流程約10至14個月 |
投資成本 |
高 |
低(上市成本約較香港低20%) |
投資門檻 |
高(須三年的營運記錄,且規範一定金額以上的盈利或市值) |
低(不須三年的營運記錄,但亦規定一定金額以上的盈利或市值) |
籌資能力 |
高 |
低 |
產業類別 |
金融、能源、房地產類股票,此類公司多選擇在規模相對較大的香港市場上市 |
於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大多屬於製造業,其他的有服務業、農業、基礎設施業,主要都是內需型的民營企業,規模較小,但爆發力強 |
上市家數 |
國企股為88家,紅籌股則有85家(香港主板總共有954家企業掛牌,家數比重佔18%) |
龍籌股在新加坡掛牌家數為108家企業(新加坡所有掛牌企業為695檔,龍籌股家數比重佔15.5%) |
市值規模 |
整體市值超過整體港股的25% |
龍籌股市值比重占約5% |
籌資金額 |
根據港交所的資料,2005年共有70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或創業板上市,集資總額創紀錄達到1,920億港元,其中中國企業佔集資總額約80% |
2005年在新加坡掛牌的中國大陸公司平均籌集2,700萬星幣,2006年則提高56%達4,200萬星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