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五月放款餘額微幅成長
2009年景氣落底,資金需求自2H09陸續浮現,據央行資料顯示,2009年底台灣主要金融機構放款餘額21.49兆元(YoY+0.7%)。1Q10景氣持續復甦,迄1Q季底為止,放款餘額成長至21.51兆元,較08年底微增0.1%。2Q資金需求上升,放款餘額成長至21.84
兆元,較09 年底成長1.6%【圖一】。
1Q09為台灣近年來景氣最低迷的季度,當季台灣GDP
年衰退高達9.06%,在基期偏低之下,1Q10之GDP年增率高達13.27%。2Q景氣維持成長趨勢,主計處預估2Q
台灣GDP年增率為7.66%;下半年在基期墊高之下,3、4季GDP年增率下降至4.40%與0.69%,2010年經濟成長率為6.14%。由於全球景氣溫和擴張,IMF
於7月上旬將2010年全球GDP年增率由4.2%上修至4.6%,2011年成長率維持4.3%不變。IMF亦同步將2010年台灣GDP年增率上修至7.7%,2011年成長率4.3%,與全球經濟成長率相近。依過去經驗而言,放款年增率約略與GDP年增率同步,初估2010年放款年增率應在5%左右,2011年亦將維持成長趨勢。
圖一:主要金融機構放款餘額趨勢
資料來源:CMoney, 康和彙整
以五月底資料分析,2010年以來,放款金額增加較多的對象為民營企業,年初以來增加3205億元,增幅為1.9%,加計公營事業放款後,整體增幅為1.6%【表一】。在存放結構方面,存款增加1.1%,在金融機構積極衝刺放款之下,迄五月底為止,放款成長幅度達1.6%。
表一:主要金融機構放款結構
資料來源:CMoney, 康和彙整
貳、資產品質持續改善
自1Q09以來,整體逾放比(NPL)持續下滑,呆帳覆蓋率維持上升趨勢。1Q10逾放比已降至1.07%新低水準,5月底進一步降至0.96%,呆帳覆蓋率亦由3月底之97.1%,上升至5月底之108.5%【圖二】,逾放比與呆帳覆蓋率皆顯示台灣金融機構資產品質持續好轉。展望2010年,金融機構考量2011年將正式實施34號公報,各大金融機構將持續拉高呆帳覆蓋率,預估2010年底至少上升至100~110%。
圖二:近三年逾放比(NPL)與呆帳覆蓋率
資料來源:CMoney, 康和彙整
參、存放比與利差趨勢
09年總放款僅較08年微幅成長0.7%,但存款較08年大幅成長5.6%,09年底存放比下降至72.7%之近年低點。2010年以來存放款結構稍有改善,由於放款成長1.6%,幅度稍高於存款之成長率1.1%,五月底存放比已上升至73.1%,較09
年底增加0.4個百分點【表二】。
由於全球景好轉,加上銀行積極拉高利率較低的活存比重,整體金融機構利差於2Q09達到1.11%後落底反彈,至1Q10已連續四季上揚,利差亦上升至1.36%【圖三】。展望2010年,由於市場資金過剩,央行積極回收資金,加上央行調整重貼現率半碼,預估2H10利差擴大趨勢不變,但預期央行僅會緩步升息,利差擴大速度不大。
表二:主要金融機構存放比趨勢
資料來源:CMoney, 康和彙整
圖三:近三年單季存放利差(Spread)與存放比(LDR)趨勢
資料來源:CMoney, 康和彙整
肆、手續費收入回升至金融海嘯前水準
手續費收入為金融業利息以外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為簡化分析起見,本文以中信銀、兆豐銀、台新銀、北富銀、國泰世華銀、華南銀、第一銀、合庫、玉山銀與永豐銀等十家手續費收入較高的銀行?樣本進行分析。前述十家商銀在3Q08金融海嘯之前,單季手續費收入約160~180億元之間。2008年開始出現旺季不旺的現象,手續費收入逐季下滑。3Q08金融海嘯重創金融體系,手續費收入下降速度加劇,1Q09單季手續費下滑至116.81
億元低點,相較3Q07高峰期之182.6億元,降幅高達36%。2Q09之後,全球金融商場轉趨穩定,手續費收入回溫,呈現逐季上揚的趨勢至4Q09,當季手續費收入高達197.42億元。1Q10因農曆新年假期,工作天數較少,且金融市場波動大,亦影響基金的銷售量,因此手續費收入下滑至170.1億元,較4Q09衰退13.8%,但已恢復至金融海嘯前的基本水準。展望未來1~2年全球經濟動態,目前雖有歐洲等不穩定因素,但在各國通力合作下,應不致於再度出現二次衰退,金融機構手續費可望保持穩健成長趨勢,目前各金控預估2010年手續費年增率10~20%。
圖四:手續費收入
資料來源:CMoney, 康和彙整
伍、金控1H10 自結稅後盈餘概況
景氣好轉,14家金控自結1H10稅後盈餘已公佈完畢。【表三】的資料可觀察出盈餘成長較明顯的金控包括:中信金、台新金、玉山金、富邦金、開發金、華南金等。公股金控兆豐金與第一金則是較09年同期衰退,元大金則受到股市成交日均量下滑拖累,1H10自結盈餘僅2741億元,較1H09衰退近32%。壽險金控受匯損與股市波動影響,表現更不理想。國泰金1H09損失9.6億元,相較1H09之獲利47.47億元落差頗大。新光金1H09損失29.61億元,所幸虧損集中於1Q10,2Q損失已縮小至1
億元。3Q股利入帳,壽險金控可望轉虧為盈。
表三:1H10 各金控自結稅後盈餘
資料來源:CMoney, 康和彙整
陸、兩岸金融業往來動態
ECFA已於六月底簽署完成,金融股早收清單部份符合市場預期,甚至部份條款優於CEPA對香港金融業的開放速度。在金融次族群當中,以銀行業受惠最大,產壽險業、證券與期貨業、票券業等受惠尚不明顯,僅能寄望後續補充協議的談判再度爭取。中長期而言,中國將開放當地金融市場予台灣業者,但短期內因當地業者的利益壓力,預估中方將維持漸進式開放態度,對台灣業者獲利貢獻的時間點將延後。
(一)兩岸利差趨勢
由【圖五】的利差趨勢分析,中國仍有利率管制政策,加上國內實質投資需求大,利率維持在高檔,利差也相對平穩。台灣地區在新銀行開放後,金融產業競爭加劇,且國內投資需求不強,也導致利差逐年下滑。以2Q09台灣利差最低1.11%計算,兩岸之利差高達2%。就長期而言,利差將會拉近,但未來3~5年兩岸利差仍將維持1~2%之間,若能爭取中國存放款業務,對母公司挹注極大,此即為台灣金融業務積極進軍中國的最大動力。
圖五:兩岸金融機構利差趨勢
資料來源:Bloomberg, 康和彙整
(二)ECFA早收清單內容
本次ECFA以銀行業收穫最大,申設分行條件與承作人民幣業務之時間點皆有往前的現象。短期而言,國內大型行庫企金客戶眾多且放款餘額龐大,預期大型行庫可能將OBU業務挪至中國當地分行,使其分行可在最短時間內達成承作人民幣業務所需的設立時間與獲利的條件,然而此種操作僅是將損益於不同分行間進行挪移,對整體盈餘並無貢獻。金融業講究長期往來關係,預期中國分行(或子行)最快3~5年才會有明顯獲利貢獻,以企金為主的大型行庫較有發展空間。
表四:ECFA 早收清單
資料來源:康和彙整
(三)台灣金融業者概況
台資銀行於2002~2003年出現一波至中國設立代表處的風潮,彰銀、國泰世華銀、合庫與華銀於2002年成立代表處,中信銀、一銀與土銀之代表處稍後於2003年成立。目前此七家銀行已符合設立代表處滿兩年的條件,其中彰銀、合庫、一銀與土銀已獲得金管會許可赴中國設立分行,國泰世華銀與華銀因內部管理問題,將於稍後取得許可。原本規劃設立子行的中信銀因中方態度不傾向立即許可設立子行,日前已撤回設立子行的申請案,轉而申設分行,預計最慢年底前可申設成功。兆豐銀、台銀與玉山銀於2009~2010年正式於中國成立辦事處,目前未滿一年,尚未符合申請分行的條件。台企銀已向金管會申請於上海設立辦事處,目前仍在審核當中。
•相關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