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展望樂觀的台灣汽車零組件廠
(2004/08/10 由元大投顧  提供)
研究標的: 汽機車零組件

結論與建議

  1. 台灣汽車碰撞零件廠商是全球AM市場最大供應商,北美為AM廠商主要市場。由於AM碰撞零件價格較一般OEM產品便宜20%-50%,加上近年來AM碰撞零件品質提升,及保險公司降低保費競爭,使AM碰撞零件市場不斷成長,但目前美國汽車碰撞零件85%仍被OEM市場所佔,AM碰撞零件僅擁有15%的市場。美國的AM碰撞零件大部分透過汽車零件通路商銷售,目前年市場值約15億美元。隨著美國各保險公司對AM碰撞零件的使用率持續提高,2004年美國的AM市場將可望有15%-20%的成長。

  2. 從全球OEM市場來看,在獲利及成本的壓力下,近年來全球汽車OEM市場的生態已逐漸在改變中。全球各大車廠在擴大生產規模時,車廠汽車零組件的自製率不斷降低,因此對於外部汽車零組件廠的依賴程度逐漸提高,零件廠從單純的零件代工角色,一躍成為車廠的主要研發夥伴。汽車廠與零件廠關係的變化,讓成本壓力逐漸轉移到零組件廠身上,因此造成全球主要零組件供應廠的淨利率呈現逐年下滑的現象。為了減輕成本的壓力,各大零組件廠紛紛透過合資設廠或委外代工的方式來降低成本,進而開啟台灣汽車零組件製造廠在具有相對品質及價格優勢之下,進一步深入全球供應鏈的大門。

  3. 從大陸OEM市場來看,因為大陸車市持續成長,帶動零組件需求。不過,台灣廠商要分食大陸零件市場的大餅,就必須在大陸有完善的佈局。大陸當地廠商在提升零組件品質之考量下,使得台灣汽零件廠與當地之車廠合作更加緊密,所以合作方式已逐漸從前幾年的進口發展到策略聯盟合資生產的模式。就大陸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大陸汽車市場將呈現大者恆大的局面,因此台灣汽車零件廠必須成為大陸前10大汽車集團的零件供應體系的一員,才可確保訂單來源。

  4. 國內汽車零組件產業受限於國內市場規模太小且車型眾多,因而發展出少量多樣的特殊生產型態,迫使業者在走向國際化的同時,只能開發同樣講究少量多樣的售後服務市場。但是售後服務市場的訂單充其量只能填補業者閒置的產能,對於有心提升技術水準、擴大營運規模的廠商而言,龐大的國外組車市場才是最終目標。在投資選股的邏輯上,投顧建議對於在AM市場具有獨占地位以及切入大陸前10大車廠供應鏈體系的東陽、切入國際車廠全球供應鏈的大億為首選投資標的。

一、汽車零組件產業概述

  • 台灣汽車市場已呈現飽和,零組件廠的獲利空間受到壓縮

汽車工業及零組件工業構成一典型的中衛體系,中心車廠將零組件外包給一級(1st tier) 衛星廠,一級衛星廠再將細部零件轉包給第二級、第三級衛星廠,形成多層次的金字塔型分工結構。目前台灣10家汽車廠旗下的OEM供應商約有300家左右,若加上第二級、第三級衛星廠,以及供應售後維修體系的零組件供應廠商,台灣汽車零組件供應廠商約有2,800多家,其中赴大陸投資的廠商則有超過200家。目前廠商大多已藉由局部製程自動化而發展出少量多樣的彈性製造技術,品質亦已符合國際水準。然而,由於台灣汽車市場規模太小,生產製造較不具規模經濟,使的台灣零組件廠商配合整車OEM產銷之市場相對受限,進而壓縮零組件廠商的獲利空間。

  • 台灣汽車零件廠目前仍以AM市場為主,約供應全球85%-90%的AM市場零組件

汽車零組件主要可分為原廠組裝使用的零件與售後維修車廠所使用的零件。就零件的銷售管道來看(表一),則可區分為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OES(Original Equipment Service)、AM(After Market)四種汽車零件的銷售管道。其中,OES、OEM、ODM市場為原廠零件市場,AM市場則是售後維修及改裝車使用副廠零件市場。由於原廠汽車零件品質要求與管控較為嚴格,再加上運送的問題,因此目前台灣汽車零件廠商雖然也有些廠商切入國際大車廠的全球供應鏈原廠零件代工,但整體而言市佔率較大者,仍以AM市場為主。台灣零組件製造廠約供應全球85%-90%的AM市場零組件。

表一、汽車零組件銷售管道

銷售管道

說明

整車廠使用

OEM市場

原廠委託製造供整車組裝廠使用

ODM市場

原廠委託設計與製造供整車組裝廠使用

售後維修使用

AM市場

售後維修時以非原廠正品進行修護之市場

OES市場

售後維修時以原廠正品進行修護之市場

資料來源:帝寶工業

  • OEM零件的成長主要繫於大陸市場

至於OEM市場,台灣汽車市場已呈現飽和,未來成長空間有限,所以OEM零件的成長主要繫於大陸市場。由於大陸汽車產銷成長快速,對汽車零件的需求激增,台灣廠商已積極與大陸車廠合作成為OEM零件代工廠。基本上,台灣的汽車零組件業者在中國的布局愈來愈綿密,除了是東南、風神汽車的零組件供應廠之外,亦開始供貨給中國的大型汽車集團,如一汽、上汽、廣州本田等,再加上各大國際汽車廠進入中國設廠後,台灣汽車零組件業者也可望成為這些中外合資汽車廠的供應商。

  • 今年汽車零組件的成長力道可望將較預期來得強勁

近十年來,台灣汽車零件產業持續成長,自2000年之後呈現更大、更快速的成長趨勢。從台灣汽車零件的外銷金額(圖一)可以看出此一發展。其中,1997-2000年發展較為停滯,便是汽車業界中有名的State Farm事件發生期間。2000年之後,事件漸漸平息,AM市場再度復甦。經濟部工業局於今年初表示,由於國內20餘家汽車零件廠商陸續標得全球福特2004年兩款新型車款零組件標單,因此樂觀預期2004年出口金額可望大幅成長15%-20%。

另外,在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美國民眾改乘陸上交通工具效應持續發酵,再加上美國保險業者對認證過之副廠(AM)零件需求上升,相對刺激價格便宜之台灣AM零件的需求成長。對於擅長降低成本及彈性生產的台灣零組件廠商而言,AM市場應該是現階段具有較佳的發展機會。另外,由於State Farm與歐美等大通路商已於今年2月紛紛來台拜訪,因此預期今年汽車零組件的成長力道可望將較預期來得強勁。

圖一、1994-2003年台灣汽車零組件出口金額

hspace=0

資料來源:海關進出口統計

  • 汽車零組件的產值持續成長、外銷金額不斷擴大

汽車整車產業之市場牽動著零組件市場的發展,如圖二所示,汽車整車產業之總產值,近10年來約維持在1,300-1,900億元之間,2002年為1,577億元,2003年估計約為1,811億元,成長率達14.8%。汽車零組件方面之總產值,近10年之總產值則約維持在1,100-1,600億元之間,2002年為1,551億元,2003年估計約為1,676億元,成長率達8.1%。若以1994年-2003年之複合平均成長率計算,汽車整車產業之成長率為1.1%,汽車零組件之成長率為4.5%,汽車零組件之成長遠高於汽車整車產業之成長,主要是因為國內汽車市場已呈現飽和狀態,而零組件廠商則因為不斷投入研發及提升生產技術,產品已具國際競爭能力,因此能朝其他地區不斷的擴大市場,產值因而不斷增加。

  • 著重售後服務之零組件市場,主要市場以美國為主

由於國內汽車市場不大,又已成飽和狀態,內需市場要再擴增不易,汽車零組件便以國際市場為發展重點,其中尤其著重售後服務之零組件市場,加上台灣汽車零件業具有少量多樣、彈性製造之優勢,因此我國汽車零組件每年外銷金額均持續擴大。而且,根據工研院IEK統計,我國汽車零組件2002年之外銷比例已高達64.4%,2003年汽車零組件出口規模更高達1,077.8億元,較2002年同期成長18.92%,2003年之外銷比例接近七成。其中主要出口國家以美國為主,出口規模達382.9億元,佔整體零件出口金額的35.52%。

表二、2003年台灣汽車零組件出口前5大金額國別統計表

國 別

2003年1-12月累計

金 額

結 構 比

去年同期比

1

美國

38,287,821

35.52%

6.58%

2

香港

10,525,683

9.77%

121.90%

3

日本

5,594,059

5.19%

8.79%

4

中國大陸

3,975,083

3.69%

313.15%

5

英國

3,059,530

2.84%

25.89%

資料來源:海關進出口統計、台灣區車輛公會

圖二、1994-2003年台灣汽車產業產值

hspace=0

資料來源:工業生產統計月報、台灣區車輛公會

二、美國汽車碰撞零組件售後維修(AM)市場介紹

  • 台灣零組件廠是全球AM市場最大供應商,全球AM市場佔有率接近9成

由於台灣汽車碰撞零件廠商(例如:東陽、堤維西、帝寶、開億、耿鼎、瑞利等)是全球AM市場最大供應商,北美為AM廠商的主要市場。AM市場中的汽車碰撞零件以材料可分為車燈、板金、塑料及保險桿等,零件可區分為正車廠(OEM)如福特、GM生產之零件及非正車廠(AM)生產之產品,AM汽車碰撞零件市場以美國為最大。1980年前,全球汽車碰撞零件市場為OEM所佔有,1980年起台灣車廠遭遇國內市場飽和因素,開始生產及外銷AM碰撞零件,目前台灣廠商已成為全球AM碰撞零件最大供應商。由於AM碰撞零件價格較一般OEM產品便宜20%-50%,加上近年來AM碰撞零件品質提升,以及保險公司降低保費競爭,使AM碰撞零件市場不斷成長,但目前美國汽車碰撞零件85%仍被OEM市場所佔,AM碰撞零件僅擁有15%的市場。美國的AM碰撞零件大部分透過汽車零件通路商銷售,目前年市場值約15億美元。隨著美國各保險公司對AM碰撞零件的使用率持續提高,2004年美國的AM市場將可望有15%-20%的成長。

圖三、 使用OEM正廠件VS AM副廠件比例

hspace=0

資料來源:東陽

  • 美國汽車碰撞零組件AM市場與保險公司之關係

由於美國汽車的投保率高達90%,因此約87%的碰撞維修費用是由保險公司給付,保險公司因而對維修廠使用之碰撞零件擁有重要的影響力及決定權。近年來,維修費用不斷的攀升,保險公司為了控制維修費用,加上汽車保險市場的激烈競爭,保險公司為了降低保費,因而開始採用擁有價格優勢的AM產品,帶動了AM產品市場的成長。AM碰撞零組件市場的成長,受保險體系持續支持使用AM產品影響,但最重要的是保險業者是否有能力推薦AM產品的使用,及政府管理機關是否接受保險公司使用AM產品。

  • State Farm事件說明

近15年來,AM碰撞零件經歷了許多訴訟官司,初期是OEM廠商控告AM廠商侵犯著作權,但近期官司多是針對保險公司違反保險契約及消費者法規,投保人認為使用品質較OEM差的AM產品,無法達到保險契約中將汽車歸回其碰撞前價值之條約。由於保險公司沒有清楚的在保險契約上揭露使用AM產品資訊,加上AM產品品質較難控制,因而在1997年7月爆發了AM產品最著名之官司,此官司是由投保人在美國伊利諾州法院控告美國第一大汽車保險公司State Farm (Avery vs. State Farm Insurance Company)沒有以OEM產品換修的理賠官司,投保人宣稱State Farm違反美國伊利諾州消費者詐欺及商業詐欺法令。經歷了漫長的審訊,1999年10月陪審團判定投保人勝訴,投保人獲得4.56億美元賠償金,法院並指令State Farm加付6億美元懲罰金,使此官司總賠償金額高達10.06億美元,刷新美國保險公司違反保險契約官司賠償紀錄。

State Farm事件發生後,許多美國主要保險公司如Farmers Insurance Group、State Farm、Traveler Insurance Co.等停止使用AM產品,使整體AM市場影響甚巨,但多家美國保險公司如Allstate Insurance Co.、MetLife Auto & Home、Nationwide Mutual Insurance Co.及Progressive Insurance Co.仍聲明持續使用AM碰撞零件,這些保險公司認為,近年來AM產品品質與OEM產品不相上下,加上AM產品的價格優勢,可降低投保人的保費,但若投保人拒絕AM產品的使用,保險公司也會提供OEM產品,由此可見,AM產品的使用與保險公司及消費者態度有極大的密切關係。目前美國有37州要求保險公司公開聲明AM產品的使用,讓投保者明確了解他們的權益。

  • AM市場及保險公司對State Farm事件後的補救措施

State Farm事件發生後,AM市場及保險公司進行的補救措施為:(1)公開聲明AM產品的使用、(2)提高及確保AM產品的品質、(3)與維修廠及消費者之間利益的回饋、(4)修改保險契約內容,將契約中的「恢復原狀」改為「恢復原有功能」或採差別保險費率,OEM產品保險費率較高、(5)與維修廠達成默契,並鼓勵及教育消費者接受品質優良的AM產品。

  • 專業認證制度使AM產品品質獲得控制,未來AM產品能更進一步打入市場

保險公司透過CAPA (Certified Automotive Parts Association)及MQVP (Manufacturers Qual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Program)專業認證制度尋找優良零件供應商及確保AM產品品質。CAPA認證制度針對AM產品,設立了嚴謹的品質標準,AM產品須通過一系列的測試程序,才能取得CAPA認證。MQVP認證制度要求AM產品廠商依循OEM廠商的品質科學來生產,MQVP認證之AM產品品質因此如同OEM產品。除了保險公司的補救措施,汽車零件通路商也推出Platinum Plus program,此方案針對車主使用的高品質碰撞零件提供永久保證。保險公司及AM市場的行動獲得消費者的支持,專業認證制度淘汰了品質低劣的AM產品及供應商,AM產品品質也獲得控制,未來AM產品能更進一步打入市場。

  • AM產品的使用率持續提高,台灣AM零件廠為最大受益者

主攻售後維修市場的台灣AM零組件廠商,在北美保險公司開放保戶使用AM產品的情況下,2003年整體的營運出現了強勁的復甦。而以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國外維修廠為了保有價格競爭優勢,未來對於AM產品的使用率應該會大幅提高,台灣零件廠如東陽、開億、耿鼎、堤維西、帝寶等以AM銷售為主的公司,今年在AM市場仍大有可為。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東陽為全球最大的汽車AM塑件集團,東陽在全球AM塑膠件之巿佔率達60%(若加上持股26%的福並,市佔率則高達9成)。目前在全球各地如美國、歐洲、俄羅斯及泰國皆有行銷據點、發貨倉庫及製造中心。隨著美國保險業者對認證過之AM零件需求上升,相對刺激價格便宜之AM零件的需求成長,東陽在全球AM塑膠件具壟斷地位,價格主導權高。另外在鈑金廠方面,北美約8成AM副廠鈑金件供應均掌握在台灣廠商手上,國內相關業者如耿鼎、開億及瑞利等為避免以往殺價競爭的負面狀況影響整體業界利益,因此屏除成見達成產銷合作協議進行聯合外銷,對於產品售價獲得進一步的主控權,有利於毛利率表現的明顯推升,不過未來此一產銷合作協議是否能夠持續,仍有待觀察。車燈部份,由於目前全球競爭者很多,現階段台灣車燈廠的占有率還沒有絕對優勢,因此在價格上並無主導權,全球AM車燈市場目前仍處於激烈競爭的情況。

三、OEM零組件廠的發展現況

由於台灣汽車組件出口金額持續成長,國內各大汽車零組件廠商對今年景氣皆表樂觀。為迎接這股銳不可擋的成長趨勢,各家廠商都將今年視為是衝勁十足的一年。而國外大廠訂單釋出速度加快,大型零件也將一一釋出,藉時合作搶佔中國巿場,對台灣廠商的效益貢獻將更大。

  • 雖然2004年台灣車市展望樂觀,但長期而言市場處於飽和狀態,未來成長有限

2003年台灣汽車市場,儘管各廠家先前預估普遍保守,同時更有SARS的影響,但在國內景氣逐漸好轉,且換車潮逐漸出現,及各車廠新車效應下,總市場仍穩定回升。與2002年相比,2003年新車銷售小幅成長3.7%,總台數突破40萬台,達到413741台,對連續多年下滑的車市,有莫大鼓舞效應。然而整體來看,台灣受限於地理環境的限制,目前汽車市場已處於飽和,未來並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對於台灣的零組件廠而言,拓展海外市場便成為各零件廠主要發展方向。受惠於大陸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車廠基於成本考量而釋出零件代工訂單,台灣的零組件廠獲得一寬闊的發展空間。

圖四、台灣汽車市場銷售情況

hspace=0

資料來源:台灣汽車同業公會

  • 傳統車燈轉型進階至HID氣體放電式頭燈、LED尾燈,未來商機大

另外比較值得留意的是,由於車燈使用已逐漸由傳統車燈進階至HID氣體放電式頭燈以及LED尾燈,在國內目前僅少數車款採HID及LED車燈為標準配備,其餘皆為選配,採用此兩種車燈的車種市佔率在5%以下,再加上HID頭燈售價約是一般頭燈的3倍,LED尾燈售價是一般尾燈的1.8倍,更使車燈廠積極將HID、LED車燈列為搶進目標。其中,大億為目前台灣最大的OEM車燈廠商,市佔率高達八成以上,預期將成為此趨勢下最大受益者。

  • 國際大廠OEM訂單持續釋出,台灣汽車零組件廠積極切入其全球供應體系

從全球OEM市場來看,雖然汽車已是相當成熟的產業,整個產業鏈的架構也很完整,不過在獲利及成本的壓力下,近年來全球汽車OEM市場的生態已逐漸在改變中。全球各大車廠在擴大生產規模時,不再沿用過去一貫化生產的方式,車廠汽車零組件的自製率不斷降低,對於外部汽車零組件廠的依賴程度逐漸提高,零件廠從單純的零件代工角色,一躍成為車廠的主要研發夥伴。汽車廠與零件廠關係的變化,讓成本壓力逐漸轉移到零組件廠身上,因此造成Delphi、Visteon、Dana等全球主要零組件供應廠的淨利率呈現逐年下滑的現象。為了減輕成本的壓力,各大零組件廠紛紛透過合資設廠或委外代工的方式來降低成本,進而開啟台灣汽車零組件製造廠在具有相對品質及價格優勢之下,進一步深入全球供應鏈的大門。

目前大型汽車零件廠委外代工,以美系廠商態度較為積極。由於國外汽車零件廠有意借重台灣廠商的力量強化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力,因此積極拉攏台灣廠商,所以近年台灣廠商在代工市場頗有斬獲。現階段OEM汽車零組件代工訂單釋出,大多以涉入關鍵技術較少的小型零件為主,項目包括齒輪、小型沖壓件、車燈等,例如江興與Dana,勤美與TRW,和大與Aruin-meritor、Tractech、Borg-Warner,堤維西與Visteon,至興與Daimler-Chrysler、Autoliv,大億與Ford等皆有合作關係。在國際大廠代工訂單逐步釋出的情形下,主攻OEM的台灣零組件廠在營運上可獲得新的成長動力,2004年營運展望相當樂觀。

  • 大陸汽車市場為台灣OEM零件廠營運最大的成長動能

根據台灣汽車同業公會統計,目前台商汽車零件赴大陸投資以福建、兩廣與江蘇為主,約占82%,幾乎集中在華南及華中地區。而產品主要以電裝品及引擎系統為大宗,分別占19.9%及14.7%。上述兩項產品電裝品以士電為主,引擎則以中華裕隆之合作轉投資為主,其他多為小廠。

圖五、台灣車輛業赴大陸投資主要項目

hspace=0

資料來源: 台灣汽車同業公會

大致上,國外大廠與台灣廠商合作,除成本考量之外,也考慮進軍中國巿場的策略夥伴,待國外大廠現有生產設備老化,不再增添新機台時,訂單釋出速度將會加快,大型零件也將一一釋出,藉時合作搶佔大陸巿場,對台灣廠商的效益貢獻將更大。汽車零組件OEM趨勢已十分明確,許多汽車零組件廠受惠委外訂單將持續發酵,業績成長表現均較過去亮麗,未來將持續受惠於委外代工。

  • 隨著大陸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汽車產業對零組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長

2003年大陸共生產汽車444萬輛,銷售439萬輛,較2002年分別成長36.6%和 34.5%,使得中國已超越法國,成為全球排名第 4大的汽車生產國,排名僅落在美國、日本、德國之後。其中,2003年生產轎車201萬輛,銷售轎車197萬輛,較2002分別成長84.4%和80.7%。不過,在去年的快速成長後,使得今年的比較基期變高,預期今年大陸國內的汽車市場增長幅度將有所下降,不過大陸汽車業中長期仍持續呈現成長趨勢。

市場預料至2010年大陸車市將維持每年16-20%之成長!預計2010年,大陸家用轎車保有總量將達到1,466萬輛,其中城鎮居民家用轎車保有量約1,400萬輛。到2020年,中國家用轎車保有量將達到7,200萬輛,家用轎車將成為整個汽車工業增長最重要的因素。隨著大陸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汽車產業對零配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長。目前,大陸汽車產業年需求價值RMB 800億元零組件。現階段對台灣汽車零件廠而言,營運最大的成長動能還是來自中國汽車市場。目前包括Ford、Toyota、Honda、VW、GM等汽車集團,未來在大陸的汽車產能,將在2006年擴增到360萬輛,產能將呈現倍增情況,因此汽車零組件的需求將因為國際車廠的擴廠動作而持續向上攀升。

圖六、大陸汽車市場銷售情況

hspace=0

資料來源:CAAM

  • 大陸本地的汽車零件廠不具競爭優勢,使台灣零組件廠有切入市場的機會

大陸本地的汽車零件廠數目相當多,不過大多面臨規模小、技術落後、品質差等問題。目前大陸汽車零件廠約15,000家,年營業收入在1億元以上的只有130家,50萬元以下的卻高達2,700 家,生產成本高,行業整體效益不高,許多大陸零件廠僅僅以仿冒為主。而與歐美日廠商合資的零組件廠,則普遍有生產成本偏高的現象。根據McKinsey的分析,以相同車型作比較,2001年大陸所生產的汽車,總成本還高出全球平均21.8%。因此讓在成本控制及研發技術都還不錯的台灣零組件廠有切入市場的機會。

  • 大陸汽車零組件產業的問題

大陸汽車零組件產業落後,導致大陸汽車工業的整體競爭實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陸汽車工業的發展。所以台灣零組件廠商在大陸市場有相對的比較優勢。大致來看,大陸汽車零組件產業落後的原因如下:

1.生產規模小、地方保護主義嚴重

由於中國汽車工業長期受到區塊分割以及多方引進國外車型的影響,使零組件配套體系各自獨立,相對形成了封閉的配套體系,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2.產品競爭力弱

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及產品開發投入不足,限制零組件廠商技術水準的提昇,再加上,零組件廠商與整車廠的同步產品開發能力還沒有形成,不適應新車型開發時間縮短的要求。品質管理體系的缺乏,品質意識的淡薄,成為影響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3.人才缺乏,研能力弱

大多數廠商重生產輕開發,導至廠商的開發基礎薄弱技術弱後,從事開發的人力不足。中外合資的廠商在技術取得方面受到限制,很難吸收引進產品的核心技術,故主要依賴國外開發新產品。

4.部分零組件廠商負債嚴重,發展力道不足

長期以來零組件工業主要以生產重型車的零組件為主,基礎薄弱產品單一。在向轎車零組件生產的轉化與發展過程中,大多數的零組件廠商要靠銀行貸款進行投資建設,投資成本高負擔重,一些廠商的資產負債比高達70%以上。

  • 台灣汽車零件廠積極切入大陸前10大汽車集團的零件供應體系

在大陸零件國產化的政策下,台灣廠商要分食大陸零件市場的大餅,就必須在大陸有完善的佈局。大陸當地廠商為提升品質之考量,使得台灣汽零件廠與大陸當地之車廠合作更加緊密,所以合作方式已逐漸從前幾年的進口發展到策略聯盟合資生產的模式。就大陸汽車產也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大陸汽車市場將呈現大者恆大的局面,因此台灣汽車零件廠必須成為大陸前10大汽車集團的零件供應體系的一員,才可確保訂單來源。

目前台灣汽車零件廠,主要依附在東南汽車(中華汽車轉投資)及風神汽車(裕隆日產轉投資)底下,這二家車廠預計今年產量至少會成長3成以上,所以依附其下的零組件廠,今年營運將可隨之成長。藉由與台灣車廠的合作,台灣零件廠在大陸得以站穩腳步。不過大陸車廠持續在排除一些效率較差的零件配套廠,並積極引進新的零件供應廠,而台灣的零件廠也因此獲得龐大的供貨商機,進而切入大陸前10大汽車集團的零件供應體系。例如:東陽、開億、堤維西、大億、瑞利、江興等,目前都已經切入東南及風神以外的大陸車廠供應體系。其中以東陽的大陸佈局最為完整,在大陸地區共有11個廠(6個塑件廠、4個塗料廠、1個傳動皮帶廠),目前大陸前20大的車廠,有11家與東陽有合作關係。另外,堤維西雖然目前在大陸只有兩個廠,但是已規劃在2年內設立6個廠,因此未來堤維西大陸的佈局將可依循東陽的模式,呈現跳躍式的成長,整體效益要等到2005年才會發酵。

整體而言,國內主要赴大陸投資汽車零件製造商包括東陽、大億、江申、和大、源恆、堤維西、永彰、江興、瑞利等。多數廠商於1999年隨中華車至大陸青山鎮設立生產基地,其後亦逐漸擴大大陸佈局,頻頻與大陸當地或國際大廠接洽,一方面看重大陸市場,另一方面亦利用大陸較具競爭力之成本優勢來外銷產品。2003年各零件廠以東陽投資收益較高,瑞利及江申大陸收益占母公司比重較高,展望未來在大陸汽車市場的帶動下,各零組件廠的投資挹注將逐漸擴大。

表三、 03、04年零組件廠大陸投資收益情況及預估

單位:千元

03年損益

03年EPS貢獻

04年(F)EPS貢獻

1319東陽

174,739

0.47

0.64

1512瑞利

44,808

0.26

0.47

1521大億

56,629

0.76

1.03

1522堤維西

(24,423)

(0.13)

(0.11)

1525江申

57,976

1.27

1.59

1536和大

(14,376)

(0.25)

(0.24)

4502源恆

16,488

0.14

0.19

4523永彰

37,151

0.69

0.90

4528江興鍛壓

4,098

0.12

0.20

資料來源:TEJ

  • 大陸汽車市場持續快速發展,未來AM產品商機浮現

以2003年的台灣市場而言,AM市場規模為80%,OEM市場只有20%。目前中國大陸的汽車市場,OEM卻有95%的市場規模,AM市場只有5%,顯示AM市場有相當的開發空間。再加上基於大陸汽車保有量快速累積,根據ITIS預估,2010年時大陸汽車保有量將達3100萬輛以上。一般而言,汽車使用到5年後便進入更換零件期,補修市場商機將逐漸成型。台灣零件廠商在全球副廠零件市場中享有主導地位,在美國受限於當地保險公司主導汽車維修市場的特殊型態,補修市場中副廠零件使用率低於正廠零件。但此情況在大陸應會改觀,畢竟副廠零件具價格優勢,對所得較低的消費者而言,便宜的副廠零件有很大的吸引力。

東陽已開始規劃切入大陸AM市場,初步決定將與旗下子公司開億一同在下半年進軍維修市場,大致上希望透過現有OEM廠的剩餘產能來供應,切入大陸AM市場。預期今年底前將逐步落實,並在上海設立業務中心,生產據點則為目前大陸各廠,由於已具備產能,除了增加開模費用之外,毋須再投資設廠,預期這項業務將可帶來長期的利益。

表四、大陸汽車市場汽車保有量預估

單位:萬輛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載貨汽車

905-956

1,137-1,193

1,524-1,576

客車

450-490

540-580

620-660

轎車

843-909

1,423-1,542

2,291-2,483

總量

2,198-2,335

3,100-3,315

4,435-4,719

資料來源:ITIS

四、結論

  • 汽車零件廠的發展性優於整車廠

在世界各地汽車零組件業者的發展,大多是由汽車組裝業者帶動。不過台灣因為汽車市場太小,而且新車研發技術又幾乎掌握在國外技術母廠手中,所以整車廠的發展並不如零件廠。從全球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台灣汽車零組件業者在全球市場的地位應該比整車廠來的高。主要原因是台灣汽車市場受限於規模小,而零件廠為達經濟規模必須向海外發展,既然要到海外搶別人的地盤,故在自身技術上及成本上都必須有足夠的競爭力才可能存活下來。受惠於北美保險公司持續提高AM產品的使用率、國際大廠因成本因素考量持續釋出OEM代工訂單、大陸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台灣的零組件廠得以持續擴大海外市場的版圖。整體來看,台灣的零組件廠未來營運展望相當樂觀。

  • 投資標的首選1319東陽、1521大億

國內汽車零組件產業受限於國內市場規模太小且車型眾多,因而發展出少量多樣的特殊生產型態,迫使業者在走向國際化的同時,只能開發同樣講究少量多樣的售後服務市場。但是售後服務市場的訂單充其量只能填補業者閒置的產能,對於有心提升技術水準、擴大營運規模的廠商而言,龐大的國外組車市場才是最終目標。在投資選股的邏輯上,投顧建議對於在AM市場具有獨占地位以及切入大陸前10大車廠供應鏈體系的東陽、切入國際車廠全球供應鏈的大億為首選投資標的。

五、推薦個股

  • (1319東陽):

AM、OEM雙管齊下,整體營運展望樂觀。預估04年營收75.95億元,YOY成長約14%,稅前獲利17.49億元YOY成長41.3%,稅後EPS 3.85元。

北美地區對AM產品需求持續增加,東陽前6月稅前獲利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受惠於北美地區對於AM產品需求增加,AM產品出貨比重提高,東陽6月稅前盈餘2.41億元,累計1-6月稅前盈餘為9.18億元YOY成長20%,稅前EPS 2.35元,前6月稅前盈餘再創歷年同期新高。目前東陽在全球各地如美國、歐洲、俄羅斯及泰國皆有行銷據點、發貨倉庫及製造中心,積極整合全球AM市場為公司主要策略。另外,隨著美國保險業者對認證過之AM產品需求上升,今年AM市場將可成長15%以上。

大陸事業為東陽獲利的重心,今年營收成長五成,獲利貢獻成長三成以上

在大陸布局方面,目前大陸前20大的車廠,有11家與東陽有合作關係。東陽在大陸地區共有11個廠(6個塑件廠、4個塗料廠、1個傳動皮帶廠)。綜觀今年東陽大陸各廠均開始正常量產,預估大陸廠合計04年營收23億元YOY成長52.21%,對東陽獲利貢獻約2.3億元,較去年成長36.09%。今年大陸廠的效益將開始發酵,明年的效益將更為明顯。

大陸車市快速發展,AM產品商機浮現,東陽今年與開億進軍大陸AM市場

東陽已開始規劃切入大陸AM市場,初步決定將與旗下子公司開億一同在下半年進軍維修市場,大致上希望透過現有OEM廠的剩餘產能來供應,切入大陸AM市場。預期今年底前將逐步落實,並在上海設立業務中心,生產據點則為目前大陸各廠,由於已具備產能,除了增加開模費用之外,毋須再投資設廠,預期這項業務將可帶來長期的利益。

  • (1521 大億):

成功切入Ford全球採購體系,營運爆發力強。預估04年營收35.51億元,YOY成長約23%,稅前獲利3.61億元YOY成長40.5%,稅後EPS 4.25元。

成功切入國際車廠全球供應鏈,出貨量持續提升、營收持續創新高

大億相繼接獲大陸天津TOYOTA及美國Ford的車燈訂單,5月之前對天津TOYOTA汽車廠,每月供應5000輛組整車車燈,6月開始每個月增至8000輛組。美國福特汽車部分,則從6月起每個月供應5000輛組車燈,預料營收及獲利皆可望進一步提昇。6月營收達3.55億元YOY大幅成長40%,再度改寫歷來單月營收的新高紀錄;累計1-6月營收達18.55億元YOY成長26.4%,同時亦創下歷年來前6月累計營收新高。

傳統車燈轉型進階至HID氣體放電式頭燈、LED尾燈,未來商機大

由於車燈使用已逐漸由傳統車燈進階至HID氣體放電式頭燈以及LED尾燈,在國內目前僅少數車款採HID及LED車燈為標準配備,其餘皆為選配,採用此兩種車燈的車種市佔率在5%以下,再加上HID頭燈售價約是一般頭燈的3倍,LED尾燈售價是一般尾燈的1.8倍,更使車燈廠積極將HID、LED車燈列為搶進目標。大億為目前台灣最大的OEM車燈廠商,市佔率高達八成以上,預期將成為此趨勢下最大受益者。

隨著東南及風神汽車產銷擴充,今年大億大陸廠業績的成長幅度將高達6成

東南汽車今年引進Savrin及Veryca兩款新型汽車,生產銷售量將從去年的8萬輛,增加到13萬輛以上。而風神汽車也將今年的轎車生產銷售量,從去年的6萬輛增至8萬輛。因此,福州大億車燈廠的出貨量將隨著這2大客戶的產銷擴充而成長,預估今年大陸業績的成長幅度將高達6成以上。

表五、1319東陽、1521大億03、04年營收獲利一覽 單位:百萬元

 

股本

03年營收

04年(F)營收

營收YOY

03年稅後獲利

04年稅後獲利

稅後獲利YOY

03年EPS

04年(F)EPS

1319東陽

3924

6671

7595

13.85%

1119

1511

35.03%

2.98元

3.85元

1521大億

762

2887

3551

22.99%

243

324

33.33%

3.19元

4.25元

資料來源:TEJ


 
 
‧相關個股:   1319東陽1521大億
‧相關產業:   汽機車零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