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與建議
國內上游零組件產業在國內面板廠出貨量持續成長以及國內零組件自給率提升帶動下,預計今年出貨量將有二位數成長,只是觀察各上游零組件產業投入者眾、產業供需除彩色濾光片外皆有產能過剩情形,也因此預計今年上游零組件產品均有價格下滑一至二成不等的空間,再以觀察目前國內上游零組件廠商成本轉嫁能力低,多數廠商今年獲利將難免向下修正的動作,整體而言,對於國內TFT LCD上游零組件個股股價操作建議仍應以跟隨面板族群股價同步變動看待,面板量一旦下去,則零組件廠商仍無一避免降價甚至產品退回折讓動作,並無法獨步於外。
一、前言
隨著平面顯示器時代的來臨,國內廠商也在1999年華映率先興建完成國內第一座大尺寸TFT LCD廠之後開始陸續投入,在2000年第三季台灣大尺寸TFT LCD產能正式大量加入全球供應行列,去年整體出貨量合計全球市佔率更是跨越日本成為僅次於南韓的第二大,且在面板廠商不斷擴建產能同時,由於對於上游零組件需求的日益增加,也帶動著國內上游廠商陸續投入零組件產業,今年第二季開始國內將有新的4.5代廠及5代廠陸續量產,預計對於零組件需求量將持續擴大,在此,研究員將分別以需求面、價格面、成本面逐一探討國內大尺寸TFT LCD上游零組件廠商之競爭優勢及投資價值。(以下所稱之TFT LCD泛指大尺寸TFT LCD)
二、TFT LCD原理結構
LCD顯像原理為利用液晶本身具有旋光性,當受到電壓時會呈現不同的角度,以達到控制光的穿透,TFT基板的閘極以掃瞄訊號的方式於各畫素電極讀取資料(閘極是連接至水平的掃瞄線),汲極則提供各畫素顯示訊號(汲極是連接至垂直的資料線),另外還提供儲存電容於畫素掃瞄期間維持液晶電容及輔助電容,而畫素電極與彩色濾光片上的RGB的ITO電極對應則會呈現全彩化效果,其中彩色濾光片表現出光的RGB三原色,偏光板則控制光的進入及離開,且由於液晶分子本身不發光,故須於液晶後面加裝背光源模組,藉由背光源模組發光。結構如同三明治般,製造上是將兩片鍍有ITO(氧化銦錫)的導電玻璃貼合,其中上面一片鍍有RGB顏料稱為彩色濾光片,且在中間間距不到5um灌入液晶後,兩邊外側分別再貼上偏光板,接著再進行驅動IC接合以及印刷電路板焊接,並於面板後方加上背光模組以達顯示功能。
據上所述,可知TFT LCD關鍵零組件包括玻璃基板、液晶、彩色濾光片、偏光板、驅動IC、背光模組等,其中佔TFT LCD材料成本最高之依序為彩色濾光片26%、背光模組18%、驅動IC模組16%、偏光板11%,此四項零組件合計佔材料成本比重高達七成。
三、TFT LCD關鍵零組件產業概述
TFT LCD面板之所以能夠產生色彩的變化,主要是來自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 CF);所謂液晶面板是透過驅動IC的電壓改變,使液晶分子排排站立或呈扭轉狀,形成閘門來選擇背光源光線穿透與否,因而產生畫面,此時所呈現的畫面只有黑、白兩色,另外,還需透過彩色濾光片的紅(R)、綠(G)、藍(B)三種彩色層提供色相,形成彩色顯示畫面。
彩色濾光片製造方法包括染色法、顏料分散法、印刷法、電鍍法、噴墨法等,其中顏料分散法由於在顏色特性、品質、可靠度等方面均佔有優勢,因此成為目前彩色濾光片之主流製作方式,而所謂顏料分散法之彩色濾光片製造工程,包括黑色矩陣工程、RGB工程、後工程、出貨工程,首先在黑色矩陣工程,是先在無鹼之硼玻璃基板上以濺鍍形成氧化鉻/鉻之低反射二層膜,作為基板使用,此低反射二層膜即稱為Metal Black,然後,再將Metal Black側之正型光阻以旋轉塗佈(Spin Coating),再經由黑色矩陣的光罩圖案,照射紫外線並加以曝光、光阻顯影後,將Metal Black蝕刻,形成黑色矩陣(BM)圖案,之後,在黑色矩陣之圖案形成後,接著再到RGB工程,所謂RGB工程就是在開口部形成R、G、B三色圖案的工程,首先將著色為R的彩色光阻以Spin塗裝,經由R用圖案光罩,照射紫外線並曝光,再使用鹼性系顯影劑將未曝光部份去除,形成第一顏色用的R圖案,再施於攝氏200度以上的後烤(Post Coating),使圖案具有耐藥性,接著以形成R圖案相同的工程重複在G及B上,各圖案之間均有黑色矩陣加以隔開,此功能是為增加顯示時之對比度及避免雜色光產生,接著,在後工程方面,是形成TFT Array基板之相對電極的ITO透明電極層,即為彩色濾光片,最後,出貨工程即為最後檢查及捆包。
彩色濾光片製程技術關鍵須注意的是RGB三色間的段差,段差會影響到液晶表現,段差如過大則顯示會有斷層產生,另外,RGB工程為高溫製程,因此原材料選擇須有耐藥性不會發生衰退,再則BM主要為隔絕RGB三顏色,為提高顏色對比的關鍵,且BM一般均要求低反射,反射愈低愈好,色彩表現也會愈好。
圖一、彩色濾光片構造簡圖
資料來源:和鑫光電
每單位液晶顯示器均須使用上下兩片偏光板。偏光板原理係將一般不具偏極性的自然光轉變成偏極光,當沒有偏光板時,光線可自由進出液晶槽,不受外加電場的影響,但在上下層各外加偏光板後,光線的透過就可用外加電場加以控制,使得視覺上可以感受到明暗的變化,由此可知,偏光板功能即在於將非偏極光轉為偏極光,而液晶顯示器就是利用此偏極光加上液晶扭轉特性來達到控制光線的通過與否,形成明暗。
偏光板基本結構是由幾層厚度僅數十μm薄膜材料貼合而成,其中最主要的偏光子是利用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常用PVA,聚乙烯醇)吸附上二色性物質(碘系、染料性等) ,幾秒內使碘離子或染料擴散滲入內層的PVA中,微熱後用人工或機械拉伸,直到數倍長度,且在變長的同時也將變得又薄又窄,原本PVA分子為任意角度無規則性分布,受力拉伸後分子就逐漸偏轉於作用力方向上,而附著在PVA上的碘離子或染料也就隨之有方向性,因此可吸收平行於其排列方向的光束電場分量,只讓垂直方向的光束電場分量通過,另外,在偏光子兩側有保護層,由於PVA膜在經過延伸之後,通常機械性質會降低,變得容易破碎,因此在偏光基體(PVA)延伸完後會在兩側貼上三醋酸纖維素(TAC)所組成的透明基板,作為支撐保護偏光子且防止回縮,再則現多數15吋以上之TFT LCD產品均會要求再貼上一層光學補償膜以增加偏光板的廣角功能,最後在外層再加上一層離型膜及保護膜,以便與液晶槽貼合。
偏光板製程上較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做出一片完全無缺點的偏光板,尤其是現顯示器產品尺寸有日益變大的現象,尺寸愈大耗損難度也墊高,製程良率將進一步降低,另外,現顯示器薄型化發展為趨勢之一,目前偏光板主流產品整體厚度約255um,未來主流為175um,未來趨勢將強調愈來愈薄,由於產品愈薄愈難作,不僅是材料較貴且良率也較低,因此偏光板廠商如何在更大尺寸及更薄產品製造上保持一定良率為考驗之處。
圖二、偏光板構造簡圖
資料來源:力特提供
所謂背光模組主要是由光源、稜鏡片、導光板、擴散片、反射片、保護膜及光學膜等零件組成,用途為提供LCD面板均勻且足夠的亮度。其中光源目的在於提供足夠的亮度,必須具備高亮度及壽命長等特色,目前作為光源之零件包括冷陰極燈管(CCFL)、熱陰極燈管、LED等,其中大尺寸TFT LCD仍以冷陰極燈管為主流,而LED由於RGB三色透光率較均勻,不像傳統發光源凹凸明顯,因此未來高功率LED也許會是發展重點,不過現採用LED在大尺寸上仍有技術上的困難,目前實驗室產品大尺寸採用LED為發光源則須使用60顆左右,成本高出許多,後續將研發降低使用顆粒數量方具競爭力;至於導光板的用途則在於將光線導引成平面,確保面板亮度的均勻性,是背光板關鍵技術之一;而擴散片則是將來自導光板的光線擴散開來,之後透過稜鏡片將擴散開的光線以稜鏡折射,讓光線直向面板,一般在稜鏡片上會貼上集光片以提高亮度,而反射板則是防止燈管發射的光線外漏,提昇光的使用效率。
背光模組依光源位置可分為側光式、直下式兩種,由於直下式的燈管數使用量較多,一般15吋用二支,因此不符合輕薄小之用途,主要用於LCD監視器、LCD TV,而側光式則在側邊使用一支燈管,應用於NB等攜帶型產品。另外,依導光板製程不同又可分為印刷式及無印刷式,所謂印刷式製程為壓克力平板基板射出後,將含有高發散光源物質之印刷材料印製在導光板基板之底部,然後進行熟化固定,此為國內目前應用成熟之製程,無印刷式則是將設計好的導光圖樣製作在模具上,採直接射出成型或壓印製作,不必再經過網印與熟化固定步驟,簡化製程,但因該項製程模具開發較貴、初期失敗率也較高,設備成本也較高,兩項製程相較並無絕對效益較佳的結果,因此預計未來產品是否要以無印刷式製程將取決於客戶design in,目前此兩種製程所生產之產品售價均相同並無差別。
背光模組產業相對於TFT LCD其他關鍵零組件屬於進入障礙較低的產業,一般而言,由於背光模組後段製程需要繁複的人工組裝,從燈管、反射板、擴散模、加框等組裝動作均需要龐大的人力支援,而人力培訓至上線均需至少3個月時間,人員製程熟練度影響其製程良率甚大,且訓練初期材料耗損較高,因此廠商如何控制成本為重點。
圖三、側光式背光模組構造簡圖
側光式背光板的構造
資料來源:MIC
驅動IC主要功能在於控制面板上的每個畫素電極導通與否,使得PC(或TV)影像訊號能正確顯示在LCD面板上的位置。也就是說,TFT LCD每個像素(Pixel)都有一個相對應的電晶體來控制,而驅動IC的作用就是接收外界的指令,決定施加何種程度的電壓到每一個像素相對應的電晶體,藉以控制液晶分子的扭轉程度。
驅動IC分成兩種,一為列於Y軸的閘極驅動IC(Gate IC或稱Row IC) ,一為列於X軸的源極驅動IC(Source IC或稱Data IC , Column IC)。其中閘極驅動IC是決定影像顯示的位置,通知橫向每一列的像素要輸入資料,而源極驅動IC是安排資料的輸入,負責將影像資料傳送至液晶面板,具備顯像功能。而每片LCD驅動IC使用顆粒數則是與面板解析度及驅動IC腳位數有關,目前驅動IC的腳位數主流為Gate IC是256、Source IC是384,如以現市場主流15吋XGA(1024*768)面板為例,則需要3顆Gate IC及8顆Source IC,Y軸的768條掃瞄線由256腳位數的Gate IC負責通知,因此需要3顆Gate IC(768/256=3),而X軸的1024條掃瞄線,則因每個像素上有RGB三個子像素,因此需要8顆384腳位數的Source IC(1024*3/384=8),同理,更高解析度則需要之驅動IC顆粒數更多或若不增加顆粒數則須增加驅動IC的腳位數,不過,驅動IC腳位數增加因牽涉到TAB捲帶增加及面板上配線的困難,因此腳位數大幅提昇仍有難處,再以過去因驅動IC價格非常高,面板廠在成本考量上有往減少顆粒數進行,但現驅動IC價格滑落相當大,一套驅動IC模組(包括8顆Source IC、3顆Gate IC、1顆Timing Controller)價格由2000年4Q的38.7美元降至2002年4Q的17.6美元,成本相對降低許多,進度上並無急迫性。目前腳位數趨勢來看,Source IC已有384→402→480,Gate IC則有256→264。
驅動IC電晶體數目不多,是老的設計,並不需要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技術,但由於其是類比製程,要做得好也不容易,需要經驗累積,而在製程技術方面,Gate IC製程困難度主要在高壓製程,為了要使顯示的對比更加明顯,Gate IC需要輸出夠大的電壓來使液晶分子扭轉得夠快,電壓高達40V,而高電壓製程晶片容易脆裂,且一般電晶體如果電壓高到40V較容易發生短路現象,因此製程需調整,加厚閘極與隔離層的厚度,至於在Source IC方面,其特性為高頻且牽涉類比數位混合製程,電路設計相當複雜,困難度較高,電壓需求反而比Gate IC稍低,為10V-15V。
四、需求面:國內TFT上游零組件今年本土供應量成長幅度預計將可高於國內面板出貨
1.今年國內大尺寸TFT LCD出貨量預計仍較去年成長二、三成
我國在全球大尺寸出貨量市佔率由2001年的28.3%提升至2002年的37.2%,大幅超越日本的22.3%,些微落後於南韓的40.6%,展望今年,根據MIC2002/12資料指出,預估今年全球大尺寸TFT LCD出貨量將由去年的6390萬台成長至8851萬台,年成長率38.5%,其中台灣出貨量預計將由去年的2356.6萬台成長至2985.8萬台,年成長率26.7%,略低於全球成長率使得全球市佔率略微下滑至35%。另一方面,研究員統計去年國內面板廠出貨量為2459萬台,且計算各家面板已表示之今年預計新增產能及出貨量,其中友達今年出貨量預計較去年增加320萬台、奇美增加260萬台、華映增加130-160萬台、彩晶增加65萬台、廣輝增加150萬台,合計今年如依據國內面板廠所述之出貨量目標來看,則預計全年將較去年增加925-955萬台,年成長率約38%左右,此數字與全球出貨量成長率相近,整體而言,今年國內面板廠出貨量成長幅度預計仍有二、三成水準。
2.TFT LCD上游原材料本土採購比重提升
在面板價格長期趨勢看跌下,各面板廠無不紛紛思索如何降低生產成本以維持競爭力,而成本降低不外乎製程改善、減少材料用量、材料成本降低等,其中最立竿見影的做法仍是材料成本降低,面板生產成本中佔比最高為材料成本,比重高達六成,最早期國內幾項佔TFT LCD材料成本較高的關鍵零組件幾乎多由日商供應,前年在面板價格大幅滑落、國內廠商積極尋找本土材料供應以降低進口成本的壓力,如此也提供了國內上游材料商供應優勢。觀察去年底國內TFT LCD主要關鍵零組件本土自給率已提升至五成以上,而以15吋監視器用面板成本變動來看,2001年底面板整體製造成本約240-250美元,2002年中195-205美元,2002年底則已降至175-185美元,其中材料成本部份,2001年底材料成本為150美元,2002年中已降至120美元,2002年底則又進一步降至99美元,一年以來材料成本滑落幅度高達34%,材料成本降低佔整體製造成本降低比重七成左右,可見得材料成本降低已為面板廠製造成本降低的主要關鍵,也因此後續面板廠在成本考量下,仍將持續提高國內關鍵零組件自給率,據IEK2003/1資料指出,預計今年國內TFT LCD關鍵零組件自給率除偏光板外將可提升至六成以上,其中以彩色濾光片及玻璃基板提升最為明顯。
表一、國內TFT LCD關鍵零組件自給率
|
面板材料成本佔比 |
2000年自給率 |
2001年自給率 |
2002年自給率 |
2003年F自給率 |
與進口成本競爭力評估 |
彩色濾光片 |
26% |
16.5% |
26.9% |
55.0% |
73% |
20-30%↓ |
背光模組 |
18% |
68.5% |
83.0% |
93.3% |
100% |
5-10%↓ |
驅動IC模組 |
16% |
26.0% |
35.6% |
54.7% |
60% |
20-30%↓ |
偏光板 |
11% |
36.6% |
41.8% |
46.8% |
53% |
5-10%↓ |
玻璃基板 |
5% |
0.0% |
6.1% |
38.3% |
69% |
10-15%↓ |
資料來源:ITIS2001/11、經濟部資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2002/8、IEK 2003年1月、元大京華投顧整理
國內面板廠出貨量在產能不斷擴充及終端應用需求成長帶動下,預計今年將有二、三成成長,而國內上游零組件產業不但受惠於國內面板廠出貨量持續成長,尚有國內零組件自給率提升之因素,因此預計今年國內上游零組件整體出貨量將可高於面板廠,只是須注意的是相對於上游產業整體出貨量明顯成長之際,上游產業競爭也更形嚴重,廠商獲利能否同步成長仍是”問號”。
五、價格面:預計今年關鍵零組件價格下滑空間仍將大於面板價格
1.上游關鍵零組件產業特性
必須不斷投入新世代設備,屬於資本密集產業
在TFT LCD面板製作過程中,就是將一片彩色濾光片和一片有主動矩陣的玻璃基板勘合,中間灌入液晶後兩邊貼上偏光板,再加上驅動電路及框架等過程,也就是一片LCD面板即須搭配一片彩色濾光片,也因該產業必須隨著TFT LCD廠商不斷進行新世代設備投資,相較於其他關鍵零組件產業屬於資本密集產業。
表二、五代廠TFT LCD與CF月投片量情形
|
2002年 |
2003年F |
2004年F |
|
1Q |
2Q |
3Q |
4Q |
1Q |
2Q |
3Q |
4Q |
1Q |
2Q |
3Q |
4Q |
G5TFTLCD |
5 |
22 |
33 |
55 |
94 |
152 |
236 |
308 |
369 |
445 |
516 |
582 |
G5 CF |
5 |
22 |
33 |
55 |
90 |
145 |
230 |
285 |
367 |
484 |
535 |
580 |
差距 |
0 |
0 |
0 |
0 |
-3 |
-7 |
-6 |
-23 |
-2 |
+39 |
+20 |
-2 |
資料來源:DisplaySearch03/1Q
台灣2Q以後CF產能陸續開出,預計後續國內CF價格將趨於競爭
在此研究員整理去年實際數字及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03/1Q資料中有關韓、日、台全球之大尺寸TFT LCD及CF廠基板月產能數字,首先,去年全球彩色濾光片產能是逐季增加,也因此對照去年逐季大尺寸TFT LCD出貨量數字1Q1665萬片、2Q1761萬片、3Q1628萬片、4Q1815萬片來看,去年上半年全球彩色濾光片產能是相對吃緊的但下半年則是明顯供過於求,也因此去年上半年彩色濾光片價格並無太大變動但下半年滑落幅度相對較大,由上半年平均價格28美元滑落至下半年平均25美元,展望今年供需,研究員以DisplaySearch03/1Q資料中有關韓、日、台全球之大尺寸TFT LCD及CF廠基板月產能數字推算,假設產能五代廠以17吋面板換算、五代廠以下(不含五代廠)則以15吋面板換算,且均假設良率100%(也就是不考慮良率因素)來看,則可以看到今年彩色濾光片產能是相對較為吃緊的,逐季搭載率分別為94%、94%、94%、92%,如此來看,該項產品今年價格將有機會走穩,惟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產能方面,由於有不少新增CF產能於今年第二季以後開出,預計國內自給率將可由去年55%提升至73%,也因此預計下半年國內CF價格將較趨於競爭。
圖四、今明年全球TFT LCD與Color Filter產能搭載率預估
資料來源:DisplaySearch03/1Q、元大京華投顧整理
附註:2002年TFT LCD為實際出貨量、CF為產能假設良率85%計;2003年數字則以產能五代廠以17吋面板換算、五代廠以下(不含五代廠)則以15吋面板換算,均假設良率100%(也就是不考慮良率因素)
明年五代廠CF產能開出供給明顯擴大
根據過去經驗,CF廠在新世代設備投資一般約落後TFT LCD廠半年時間,觀察今明年五代廠TFT LCD與CF產能相搭配情形,由於南韓廠之五代廠均採內製型CF,因此搭配均為一對一,但觀察國內TFT LCD廠方面,現除了奇美外均採用外購型,今年第二季TFT LCD五代廠將有友達及廣輝新產能開出,雖然友達表示其五代廠CF將採內製型但產能開出在今年底,短期上仍依賴外購CF產能,也就是今年國內TFT LCD五代廠產能均須向外採購CF,但觀察國內CF五代廠僅國際彩光產能於第二季開出,月投片量僅10K左右,供應相對不足,也因此今年產能供應相對較緊,但反觀明年則在台灣CF五代廠產能相繼開出下,預計第二季起CF產能供給將明顯擴大,產業競爭可期。
國內TFT LCD廠商紛紛宣佈五代廠CF將採內製,CF廠後續發展空間值得留意
一般彩色濾光片廠可區分為二種:其一為專業製造廠商,生產產品主要外售給LCD廠用,稱為「外售型」CF廠,其二為自給自足型,其所生產之產品是提供給自家LCD廠使用,稱為「內製型」CF廠,目前全球專業外售型CF廠包括凸版印刷、大日本印刷、東麗、STI、ACTI以及國內的和鑫光電、展茂光電、劍度科技、台灣凸版等,至於LCD廠含內製型CF廠為Sharp、Toshiba、Hitachi、Torisan、LG Philips、Samsung以及國內的奇美電子;一般面板廠自製彩色濾光片多為成本考量,標準型規格產品需求量大時採自製較具經濟效益,至於少量多樣之產品則偏向由專業彩色濾光片廠商供應,也因此目前即使面板廠含內製型CF廠仍會有二、三成左右的彩色濾光片需求量採取外購,目前國內面板廠中僅奇美電子含內製型CF廠,其餘四家均採外購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TFT LCD廠商基於運送風險、降低成本考量,包括友達及彩晶均紛紛表示五代廠CF將採內製,外購比率約二成左右,此趨勢未來勢必排擠到外售型CF廠商的商機。
表三、全球LCD用偏光板廠商
|
大尺寸 TFT LCD |
中小尺寸TFT LCD |
STN LCD |
TN LCD |
2001年產能萬m2/年 |
2002年產能(F)萬m2/年 |
日本 |
Nitto |
ˇ |
ˇ |
ˇ |
ˇ |
2400 |
2400 |
三立 |
ˇ |
ˇ |
ˇ |
ˇ |
1000 |
1000 |
住友 |
ˇ |
ˇ |
ˇ |
ˇ |
700 |
700 |
Polatechno |
X |
ˇ |
ˇ |
ˇ |
400 |
400 |
台灣 |
力特 |
ˇ |
ˇ |
ˇ |
ˇ |
860 |
1360 |
協臻 |
X |
X |
X |
ˇ |
75 |
75 |
韓國 |
Ace Digital |
X |
X |
ˇ |
ˇ |
100 |
100 |
LG chemical |
ˇ |
ˇ |
X |
ˇ |
125 |
375 |
大陸 |
福地日合 |
X |
X |
X |
ˇ |
100 |
100 |
盛波 |
X |
X |
X |
ˇ |
40 |
40 |
資料來源:力特提供
偏光板產業屬於寡佔市場
西元1998年前全球偏光板的生產廠商主要集中在日本,其產量佔全世界90%以上,全球前三大廠包括日東電工、三立、住友化學幾乎已佔有大部份市場,其中TFT LCD用偏光板市場更是日本廠商的天下,據TSR 2001/11資料指出,2000年大型TFT LCD用偏光板市佔率為日東電工58%、三立31%、住友化學11%,但自去年起國內力特因自三立技轉的TFT LCD用偏光板技術成熟以及二條TFT LCD用偏光板生產線陸續加入營運,以力特提供資料來看,預計其去年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二大LCD用偏光板產能供應商,全球市佔率將可從前年的7%倍增至15%。
觀察偏光板產業主要集中在幾家生產廠商,除了該產業跨入之技術障礙外,值得注意的是偏光板主要關鍵零組件為PVA膜、TAC膜及廣視角膜,而這些材料目前皆掌握在日商手中,以TAC膜為例,此為底片主要材料,技術多為底片廠商所擁有,過去TAC膜由Fuji Film獨家供應,目前其市佔率仍達七成左右,其餘三成市場則為Konica所供應,該項材料在前年廠商均有擴建動作後已無缺料之疑慮,但廣視角膜則僅Fuji Film具有量產能力,截至去年為止仍有吃緊現象,如此也使得廠商欲跨入LCD用偏光板產業不僅是技術門檻的挑戰尚有能否取得上游材料供應的問題須克服,新進入者並不易取得穩定供應的量,偏光板材料的供應特性也導致了偏光板產業屬於寡佔市場,且根據資料指出,今年全球前三大偏光板廠均有分別再新增一條至少年產能600萬平方公尺TFT LCD用偏光板生產線規劃,但反觀去年供應已顯吃緊的上游材料-廣視角膜在今年第一季僅有一條月產能170萬平方公尺量產規劃,接著第四季才會再新增一條生產線,如此推算,今年廣視角膜供應仍將呈現吃緊,也因此偏光板廠商如能取得Fuji Film的廣視角膜產能優先分配將可確保競爭優勢。
表四、偏光板關鍵材料主要供應廠商
關鍵材料 |
主要供應廠商 |
PVA膜 |
Kuraray、日本合成化學 |
TAC膜 |
Fuji Film、Konica |
廣視角膜 |
Fuji Film |
資料來源:元大京華投顧
偏光板價格主要取決於大廠共識
在偏光板市場供需方面,以15吋TFT用偏光板價格來看,據我們觀察由2001年初的一套(上下兩片)23美元一路走滑至2001年底的一套17美元,在2002年第一季已降至一套新台幣500元左右,去年底一套已不到新台幣500元,由主流尺寸15吋TFT用偏光板價格走勢已不難看出整體產業供需平衡似乎並不存在,更談不上所謂的供不應求了,如再據富士總研資料來看,該機構預計TFT用偏光板產業去年全年實際銷售量應有1063萬m2,如以一片15吋TFT LCD所需上下兩片面積共0.14 m2來算,約當15吋TFT LCD 7592萬套,但如對照至全球TFT用偏光板產能約5850萬m2即使扣除良率來看,整體產業仍是明顯地供過於求,也因此我們很清楚地知道之前該產業雖然供過於求惟偏光板價格未出現明顯的崩盤走勢主係該產業屬於寡佔市場、前三大廠即已涵蓋九成的市佔率,只要大廠對於價格達成共識即可持穩在一定水準,但反過來說,只要大廠有新增產能開出、產業供需缺口再行擴大,則預計價格又將有一波不小的跌勢可期。
背光模組廠商競爭者眾,低價趨勢勢必難免
與TFT LCD上游關鍵材料比較,背光模組的技術門檻低、投資額小,使得國內廠商競爭者眾,目前國內背光模組廠商即達30幾家,根據IEK 2003/1資料指出,去年背光模組本土自給率已達93%,預計今年將可達100%,為自給率為最高的關鍵零組件產業,根據日本及韓國經驗,背光模組市場發展有大廠集中趨勢,前四、五大廠市佔率即已含括六成以上,再以背光模組屬於人力密集產業,廠商必須具有量產規模,否則在低價競爭之下,如無量產效益及技術優勢將很難持續在該產業發展。
圖五、日本及韓國背光模組市佔率分佈
日本
韓國
資料來源:ITIS2001/11
高壓製程特性以及後段產能配合為重點
LCD驅動IC設計複雜度不高,但必須用類比製程及高壓製程生產,且封裝前的長金凸塊(Bumping)製程,以及配合TCP封裝做的內引腳接合(ILB)製程,難度與精度均較高,因此欲提升驅動IC整體產量需有後段產能的配合。
LCD驅動IC在5吋、6吋廠用0.35~1微米製程來生產即可,但需高電壓製程,一般邏輯IC電壓程為2.5V-3.3V,但Source驅動IC的高壓製程電壓達15V,Gate驅動IC則更需高達40V,國內半導體廠具高壓製程的並不多,僅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能承接40V高電壓製程。
驅動IC供貨有增無減
台灣LCD驅動IC供貨商眾多,加上晶圓廠產能利用率仍在低檔、Tape供應除了亞洲微電、日本Mitsui外,日本住友現也加入供應行列,且供貨平穩,因此LCD驅動IC供貨可確保無虞。
圖六、面板價格與上游零組件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原材料價格MIC2001/12及2002/11,15吋面板價格PIDA2002/12
2.上游關鍵零組件價格今年仍是看跌
觀察前二年面板價格與原材料價格走勢,當面板價格快速下滑時,原材料價格同樣地也將面臨修正壓力,無一倖免,展望今年面板價格走勢,TSR認為今年底15吋面板價格約150美元,IEK則認為今年15吋將可維持在170-180美元左右,MIC則認為今年15吋價格將在150、160美元,整體來看,各家研究機構對於今年面板價格走勢均是”緩漲緩跌”看法,至於面板上游零組件價格走勢,根據MIC2002/11資料指出,預估今年彩色濾光片價格跌幅約14.5%,其中以第四季跌幅較大,上半年相對持穩,至於偏光板價格則預計全年跌幅11.7%,與去年跌幅12.7%相當,背光模組價格則因去年滑落幅度高達30%,今年相對縮小,預計全年跌幅5.1%,而驅動IC模組則預計全年跌幅約18.2%。整體而言,今年上游零組件價格趨勢仍是看跌。
對此,研究員認為現第一季零組件價格仍相對穩定,但以今年各關鍵零組件國內新增產能主要集中在第二季開出來看,預計各零組件廠為提升出貨量或維持市佔率考量下,價格又將面臨下滑壓力,其中彩色濾光片方面,今年下半年將是和鑫與「凸版」陣營的本土供應龍頭之爭,預計價格將是關鍵;其次在偏光板方面,因產業寡佔,日商日東電工在去年降價搶佔市佔率後,現獲利已受壓縮,短期動作預計不大,今年偏光板價格走勢將不易大跌;而背光模組方面,雖然市場認為去年跌價已多,多數廠商現已賠本經營,今年跌幅將縮小許多,但研究員認為此產業強調量產效益,大廠如有大量產能開出,為大幅拉升出貨量,則預計犧牲利潤亦會發生,因此預計今年背光模組產業價格滑落幅度將取決於大廠態度;至於驅動IC方面,由於整體產業仍是供過於求,供應商持續增加,研究員認為今年仍有降價10%-15%空間。
六、成本面:零組件廠商降低成本惟有朝更上游材料開發,惟今年效益有限
以15吋彩色濾光片為例,佔材料成本最大比重為玻璃基板46%、彩色光阻26%,其中玻璃基板目前國內均只有後段製程,而台灣康寧產能開出預計在明年初,在台灣未設有玻璃熔爐之前,台灣廠商在玻璃基板的自主性仍低,預計玻璃價格將是每年平均緩步走跌,至於在彩色光阻方面,目前全球供應商主要集中在日本,前三大分別是Fuji Film Arch 32%、JSR 29%、TOK 23%,國內現所能供應之彩色光阻品質及型號仍不及日本,但以目前國內CF廠均積極與化學材料商開發中來看,CF廠預計藉由光阻材料開發提高自主性,進而降低成本,如根據CF廠規劃來看,預計此部份效益將可在明年陸續看到。
國內目前僅力特達量產規模,因此該產業將以力特為代表廠商來探討,據力特表示其年初毛利率仍近二成,預計今年毛利率仍可維持二成以上,主係其現正在提升其17吋產品的自製比率,自製比率愈高則毛利也相對會提高,另外,力特現已有推出幾款高毛利產品(15吋M及17吋M用),預計2Q及3Q量會比較明顯,再則公司表示其目前材料仍絕大部份向日商採購,成本優勢較低,但以其技術團隊均來自化學界及工研院,已有開始著手研發上游材料,現也已有小量採用部份自製材料於單一客戶,公司預計今年底前有機會全面性開始採用部份自製材料以達成本進一步降低,預計此部份有機會提升幾個百分點的毛利率,至於在材料成本降低方面,由於現TFT LCD產品增加廣視角功能已為趨勢,以力特生產之TFT LCD用偏光板為例,其中17吋以下之產品約有75%須貼廣視角膜,再則觀察其有貼廣視角膜產品之成本結構,其中材料成本佔總成本約八成,廣視角膜佔材料成本約四成,由於廣視角膜為富士與三立之專利,因此該項材料幾乎是獨佔,過去二年富士該項產品價格共有四次調降動作,合計降幅約五成,時間點在每年四月及十月,據力特表示,富士該項產品在今年第一季及年底均有新增產能開出,供給預計至年底將成長150%,今年該項產品價格仍將有調降空間,如此將有助於材料成本降低。整體而言,力特預計其今年整體成本仍有10-15%的下滑空間。
觀察背光模組成本結構中以材料成本佔比最高,監視器用之材料成本佔比65-75%、筆記型電腦用之材料成本佔比62-70%,約有六、七成比例是材料成本,而人工成本則約有一成比重,此意味著該產業的量產經驗、員工熟練度(降低損耗率)、關鍵零組件供應商穩定供貨與價格優惠將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法。
其中在材料成本降低方面,觀察背光模組材料成本結構中,佔比前三項材料分別是光學膜、導光板、燈管,此三項材料即佔監視器用及筆記型電腦用之五成、七成,如此也為廠商降低材料成本著手的地方,其中光學膜及燈管主要供應來源均集中在幾家大廠手中,屬於寡佔市場,以光學糢而言,目前全球供應主要有3M、Nitto、Mitsubishi,其中3M幾乎可以說是攘括大部份市場,也因如此光學膜過去以來售價下跌極為有限,雖然3M光學膜有部份專利權將於去年到期,但由於其產品一直不斷研發、其他專利權也一直延續下去,因此該市場仍不易切入,基本上仍將是獨佔市場;至於燈管方面,目前全球製造廠商多集中在日本,包括有Stanley、Harison、West、Sanken,其中Harison及Sanken即佔筆記型電腦用CCFL燈管九成的市佔率,新增廠商並不多,也因此背光模組廠為求降低成本、發展高毛利產品,亦積極與上游廠商進行合作,如輔祥今年初宣布與日本冷陰極燈管-Harrison簽訂合作契約,未來將合作開發直下式背光模組產品,主攻LCD TV市場,朝高毛利產品發展以提升競爭力,惟短期仍難見成效;扣除此二項材料之後,國內背光模組多選擇投入導光板技術之研發,目前國內背光模組廠無印刷技術以瑞儀光電為首,此亦為瑞儀光電在歷經去年背光模組低價競爭,全年價格滑落三成下,去年4Q仍保有毛利率二成之優勢。
展望今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去年面板廠後段組裝產能陸續外移至大陸,國內背光模組廠商亦積極配合TFT LCD以in house或by plant方式生產,以爭取訂單,根據各家產能規劃,今年第二季起大陸產能將大量開出,如依瑞儀說法,其今年在大陸產能開出後為大幅拉升出貨量,預計全年毛利率將低於二成。
表五、背光模組成本結構
|
監視器用 |
筆記型電腦用 |
材料成本 |
65-75% |
62-70% |
人工成本 |
10-13% |
13-20% |
不良品成本 |
2-4% |
3-5% |
管銷成本 |
5-10% |
7-10% |
資料來源:電子時報
圖六、背光模組材料成本結構
*15吋監視器用
*14.1吋NB用
資料來源:ITIS
驅動IC屬於成熟製程,並不需要先進製程,目前驅動IC製程一般是採用0.35微米,廠商在6吋廠生產便相當符合效益,聯詠為國內第一家在聯電8吋廠用0.35微米生產之廠商,其每顆IC生產成本相對較低。
至於在代工價格方面,由於目前晶圓代工廠整體產能利用率不高,雖然各廠現階段成熟製程產能利用率相對較高,但尚未到供不應求階段,再以成熟製程擴產難度不高,屆時若供不應求,則只要將0.18微米製程機台向下調整支援即可,並不須添購機台,且按過去經驗來看,晶圓代工廠產能利用率須至少維持兩季以上在85%-90%高檔,方有機會調漲晶圓代工價格,但以目前來看產業景氣能見度不高,也因此未來兩季驅動IC代工價格調漲可能性並不高。
七、國內廠商發展概況
目前國內彩色濾光片生產的廠商包括和鑫、展茂、劍度及日商凸版轉投資的台灣凸版國際彩光等四家,其中和鑫光電為國內最早進入量產之彩色濾光片廠商,目前和鑫擁有3.5代及4代CF生產線,玻璃基板尺寸分別為620mm*750mm及680mm*880mm,單月基板投片量分別為6.5萬片及7.5萬片,現其兩條生產線均為接近滿載運轉作,如以產出片數而言,現二座廠每月合計約11萬片,但因17吋產品製程仍有改善空間,預計4代廠還可以再增加1萬片,預計下半年月產出將可由目前的11萬片增加至13萬片,至於5代 CF生產線規劃,和鑫現與瀚宇彩晶共同合資成立南鑫光電,第一期資金17.5億元已全數到位,預計今年年初動工,今年底試產,並於明年2Q正式量產,基板尺寸規劃1200*1300mm,初期規劃月產能為6萬片(玻璃基板),產能供給則一半供應彩晶五代廠、一半規劃外售。另外,在「凸版」陣營方面,展茂現已有一條3.5代廠,月產能8萬片(玻璃基板),且規劃於今年四月份正式投產一條4代廠,最大月產能規劃為9萬片(玻璃基板),預計今年底有機會挑戰和鑫於國內龍頭地位,至於日商凸版於國內與展茂合作投資之國際彩光動態方面,目前該公司擁有一條4代廠680mm*880mm,於去年2Q正式量產,月產能規劃8萬片(玻璃基板),且為配合廣輝5代廠生產,亦計劃於今年4月正式投產一條5代CF廠,初期投片量規劃1萬片,最大規模為8萬片。至於在劍度方面,目前僅有一條3.5代廠,月投片量為4萬片,產能規模相對較小,預計未來劍度將為「追趕者」角色。整體而言,目前和鑫光電居於國內彩色濾光片本土供應廠商之首,惟觀察展茂及國際彩光之「凸版」陣營,今年產能擴充急起直追,預計今年底有機會挑戰其本土供應龍頭地位。
力特為目前國內唯一具有全製程生產TFT 用偏光板技術之廠商,成立於1998年3月,主要股東為力捷集團,其技術團隊來自化學業界及工研院所組成,該公司LCD用偏光板技術則係採二階段移轉自日本三立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日本三立),第一階段係1998年4月與日本三立簽訂TN/STN 用偏光板技術移轉合約,並於1999年5月試產成功,同年9月開始量產,第二階段係2000年10月與三立簽訂TFT 用偏光板技術移轉合約,並於2001年5月試產成功,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全製程生產TFT用偏光板之廠商,目前力特與日本三立採取策略聯盟方式,將以產能互享、技術共同開發、市場共同經營模式來提高市佔率,力特目前國內偏光板市場佔有率約五成左右,由於力特主要產品以監視器用為主,有別於日東以NB及高階產品為主,雖然力特表示去年底已找齊材料,今年初NB及高階產品將開始小量交貨,但研究員認為市場切入應不如想像中快,預計力特今年國內市佔率再提升仍有限。至於產能規模方面,力特目前擁有一條TN/STN用偏光板生產線、月產能30萬m2以及二條TFT用偏光板、合計月產能84萬m2,不過,其中一條於去年3月新增之生產線現稼動率仍低,至於後續新增產能規劃,為因應國內TFT LCD第五代廠陸續開出之所需,公司預計未來三年每年10月均將新增一條TFT 用偏光板生產線,至於產能規模尚在規劃中,目前先進行建廠動作,接著只要產能確定後設備搬入即可。
國內除力特外,仍有協臻光電及達信科技(為友達轉投資)傳出將跨入大尺寸TFT LCD偏光板生產領域。其中在協臻方面,現有一條TN/STN用偏光板生產線,最大月產能為80萬m2,其技術主要來自美國Arlite,於2000年開始生產TN用偏光板,目前也開始積極進入TFT 用偏光板市場,但截至目前為止仍未正式量產TFT 用偏光板,由於協臻採用之技術為乾式製程,為全球少數採用者,有別於一般溼式製程須技術移轉並支付高額的權利金,但其也面臨TFT用偏光板製程技術須自行開發,在量產及良率的提升耗時甚久,今年TFT用偏光板能否正式量產值得觀察。
國內背光源組廠商目前已超過30家,主要供應商則為瑞儀、中光電、輔祥、大億、科橋等五家,二線廠則有和立、福華、台灣sharp等。目前僅瑞儀、中光電、輔祥仍有獲利,其餘皆為賠本經營。
八、國內TFT上游零組件主要供應商競爭力比較
表六、國內TFT上游零組件主要供應商競爭力比較
|
和鑫(3049) |
力特(3051) |
瑞儀(6176) |
聯詠 |
今年新增產能情形 |
增一倍 |
六成 |
預計八成以上 |
成長75% |
今年營收F |
59.04億元 YOY+61% |
78.81億元 YOY+32% |
79.81億元 YOY+48% |
88.49億元YOY+27% |
毛利率 |
2002年 |
31.99% |
24.9% |
23.0% |
26.2% |
02/4Q |
34.93% |
19.6% |
20.9% |
21.7% |
2003年F |
29.96% |
22.0% |
15.5% |
24.4% |
EPS |
2002年 |
1.59元 |
3.44元 |
7.28元 |
3.75元 |
02/4Q |
0.67元 |
0.76元 |
1.56元 |
1.09元 |
2003年F |
2.20元 |
3.77元 |
6.00元 |
4.67元 |
資料來源:元大京華投顧整理預估
目前國內廠商包括聯詠、奇景、華邦、凌越、世紀民生均已量產供應源極驅動IC以及閘極驅動IC。其中聯詠今年元月份大尺寸TFT LCD驅動IC出貨量約700-800萬顆,國內市佔率三成,其次較大量的為奇景及華邦,華邦單月出貨量約150萬顆左右。在技術發展上,聯詠也較國內其他廠商領先,其整合差動訊號傳輸(RSDS)介面晶片的TFT LCD驅動IC,目前發展大致順利,由於該類產品在抗雜訊、省電等性能,均比起TTL或LVDS界面優越,對其他競爭者造成的排擠效應值得注意,而聯詠以COG封裝的產品,良率問題若能解決,可大幅降低IC與面板客戶的成本,相對拉高TFT LCD驅動IC(Driver IC)的毛利,對於TFT LCD驅動IC價格的跌勢,以及同業間的市場拼圖的影響,也成為後續值得關注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