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專欄 報告內文

運籌帷幄之中 決戰『風暴』之外


2008/9/15 上午 08:25:00 提供機構:摩根先見
字級設定:

「流動性黑洞」存在嗎?這個概念其實是由Avinash D.Persaud等學者所提出,是描述由於外部環境因素,交易者相繼賣出產品,整個市場上只有賣方沒有買方。因市場流動急速消失,被拋售資產的價格發生崩跌,最終市場流動性好像被吸收殆盡一樣。

以這次信貸風暴的主角「擔保債權憑證」(CDO)來說,由於產品結構複雜,資產品質參差不齊,但是透過信評及投資機構的加持包裝,發行者將風險移轉到全世界投資者手中。當次貸引爆後,投資人紛紛要求資金贖回,引發後續投資公司倒閉、銀行緊縮銀根,流動性問題因此產生。

信貸事件發生至此,每天還是持續上演著不同戲碼。然而,正當觀眾都把焦點放在金融虧損、銀行倒閉、信用緊縮…等等劇情時,一個新的橋段已就此展開。全球企業板塊大挪移。

儘管全球信用市場急凍,但對身處在風暴外圍的一些企業而言,一場大整併正在進行。研究機構Dealogic統計,今年前5月亞洲區域銀行間的併購金額就達353億美元,遠遠超過2007全年的190億美元,以及2006年的150億美元,而這次發動攻勢的主角正是來自於亞太市場。

當歐美各大銀行身陷危機之際,亞洲銀行抓緊機會加速併購,目的不外乎擴大市佔率以及延伸海外營運觸角(如中國招商銀行收購香港永隆銀行),或是內需市場的整合(如澳洲IAG接收QBE)。這些企業的共通點,就是資產負債表上握有龐大現金部位。

故事同樣發生在日本企業上,滿手現金的情況下可能出現198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併購潮,趁著全球經濟降溫而大撿便宜貨(Bloomberg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日本企業海外M&A金額已達486億美元,較去年增加91%)。鏡頭再轉到其他地區,巴西、俄羅斯及印度等企業,同樣憑藉雄厚的財力大肆收購歐洲企業,如印度Infosys同意以4億英磅買下英國Axon集團。

2008年企業正發動另一場“良幣驅逐劣幣”的淘汰賽。對財務體質佳、帳上握有充裕現金的公司而言,就是代表優先掌握談判籌碼!在信用緊縮的當下,企業唯有充分掌握“資金流”,藉由收購或整合方式,才能穩坐老大地位。

大膽推測,在這個局面下,未來企業大者恆大的趨勢將更難被扭轉,少數企業一旦掌控全球主要市佔率與競爭力,有朝一日必定將重拾產品訂價能力。儘管全球金融市場烏雲罩頂,但投資人不應全然悲觀,在資產佈置與配置上,若能秉持這樣的邏輯-選股以大型龍頭企業為主,再加上耐心與信心,必能再享甜美果實。

企業併購


•相關投信:摩根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