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專欄 報告內文

重點不在預測市場


2007/8/20 上午 10:26:00 提供機構:摩根先見
字級設定:

最近幾次談到成長型與價值型的投資風格,正好是股票篩選策略中光譜的兩端,因此關於成長或價值孰優的辯論可說從未停過,不過很多經理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當我們掙扎於究竟該採用何種策略或者過度執著於單一策略的有效性時,其實已經陷入了某種迷思。

有經驗的投資人一定清楚,金融市場總是風水輪流轉,沒有一種投資策略可以永遠橫行天下。根據我們追蹤超過50年的美股表現(1951-2003),以「營收股價比」篩選出最具價值的50檔個股(即最便宜的股票),其股價平均表現勝過最不具價值的50檔個股的機率達到65%,反之若以成長指標「股價動能」篩選的結果亦相去不遠,但若將兩指標結合後,勝率則可提升至77%。

有趣的是,人性總是貪婪且過度自信,即使經理人也不例外,因此總是期望在價值當道時重押價值股,或在多頭階段壓寶成長股,不僅如此,更透過加減碼國家、產業與個股以及調節流動資金部位(time the market),以求創造更好的績效,但事實上「人算」總難敵金融市場的變化多端,既無法永遠準確預測,也承擔了額外風險(較高的tracking error)。

為了減少此種投資上的人性謬誤,90年初摩根富林明便成立了「行為投資團隊(Behavior Finance Team)」,獨立研發「動態計量投資(Dynamic Investing)」模型,突破傳統的投資流程在業界堪稱首創。消極面來說,其不保留現金部位(fully investing)、對區域與產業配置中立(nearly neutral),藉此降低市場誤判機率,並達成與指數貼近的不敗地位。

積極面部分,經理人則透過成長與價值面向決定最敏感的股價篩選因子,例如未來一年盈餘成長、6個月股價強弱勢、本益比或3個月盈餘預估調整動能等,篩選出同時最具價值與成長特性之個股,在此邏輯下所投資個股可能與指數大相逕庭,且各股票以相等比重配置,以創造超額報酬。

更重要的是,該模型定期紀律調整持股,此與傳統上仰賴經理人判斷進出時點及買賣標的截然不同,以免落入「隨波逐流」或「追高殺低」的困境。由於實證績效突出,過去十年我們已陸續應用在歐洲、美國與全球型產品,相關產品總管理規模近千億美金,成為運用行為投資理論最成功的案例。

近來股市再度出現恐慌性殺盤,市場又開始揣測股市何時見底,不過對動力基金而言,重點並不在預測市場,而是在篩選優質個股,或許對長期投資人來說,趁此機會開始分批承接,也是另一種行為投資理論的實踐。

(選股風格–動態計量投資)


•相關投信:摩根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