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專欄 報告內文

銀行國有化的魚與熊掌難題


2009/2/2 上午 11:34:00 提供機構:摩根先見
字級設定:

其實並不令人意外!進入2009年以來,全球持續籠罩在經濟衰退陰影中,而財報旺季中的企業負面消息,其實也合理反映了大環境惡化的現實。但為何1月份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度仍不減反增?主要原因是金融業各種消息再度讓投資人捏一把冷汗,政府注資金額似乎永遠追不上獲利虧損擴大的速度,近期銀行業不願貸放的行為更使經濟前景雪上加霜,全球危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銀行國有化」可說是這段日子以來投資人一直不願面對的真相。其實,除了部分明確國有化的銀行外(如北岩銀行),許多銀行形式上已是部分國有化了,如美國政府對花旗銀行買入的優先股金額早已超過目前的市值,而英國政府最近也計畫增加RBS銀行普通股持股到70%。隨著美歐政府注資的金額往上加碼,政府對銀行的掌控力量也越大,如此發展下去,最後可能衍生出什麼樣的好處和問題呢?

從國家利益考量,銀行國有化至少可以解決兩個經濟問題。首先,國有化可消除民眾、企業與投資人對於銀行的不信任感,有助飽受摧殘的金融體系恢復正常運行;其次,目前銀行普遍不願意放款所產生的信貸短缺,也將隨著國有化而迎刃而解,例如國有色彩濃厚的中國銀行業,便在中國政府一聲令下,去年12月新增放款金額高達7,718億人民幣,較前年同期大幅增加將近15倍!

撇開壞帳上升的可能後遺症不論,近期中國銀行業配合政府政策增加放款的效率,著實會令許多政府眼紅。不過,對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而言,其實誰也都不會願意走到「銀行業全面國有化?這最後一步,因為銀行國有化除了會對市場信心造成衝擊之外(尤其金融股),也代表著現代金融體系遊戲規則必須重新改寫,包括效率、彈性、創新等自由經濟的好處都將被扼殺,甚至可能引發全球保護主義,這對全球投資信心或中長期經濟實質衝擊恐怕難以想像。

現在各國政府一方面希望銀行業不要雨天收傘,怕的是會影響許多無辜消費大眾與中小企業,讓需求急凍的骨牌效應難以停止,可是另一方面,又期望銀行業可以很快的穩住陣腳,避免政府被迫成為其最大股東。平心而論,銀行業全面國有化的機率應是微乎其微,可是若總體經濟與金融體系再不趕快恢復生命力,也許最後魚與熊掌將難以兼得,在兩害相權取其輕下,各國政府可能被迫採取更為積極的手段介入。


•相關投信:摩根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