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專欄 報告內文

該主動?還是被動?


2007/7/2 上午 08:10:00 提供機構:摩根先見
字級設定:

你覺得市場上永遠有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嗎?如果認同,你的投資應該以「主動管理(Active Management)」為主;若你不相信,或許就得朝「被動管理(Passive Management)」靠攏。你可能還會問,究竟哪種管理方式好?遺憾的是,這問題自古以來爭論已久,從無標準答案。

主動管理與被動管理有如光譜的兩端。主動管理不認同市場效率性(market efficiency),故錯價情況(mispriced)永遠存在,經理人可透過「市場時機(marketing timing)」與「個股選擇(security selection)」,創造優於指數的績效,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共同基金均屬此類;被動管理恰好相反,既不擇時也不選股,投資組合完全追蹤指數成分,績效與指數當為一致,「指數基金(Index fund)」即是一例。

採取主動管理的基金除了被賦予擊敗指數的任務外,甚至還需要建構風險低於指數的投資組合,才有資格被視為績效優異的基金,不過支持被動管理者則以歷史經驗為依據,指出多數主動管理基金均未能繳出優於指數的成績,還不如投資成本較低的被動管理產品。

的確,90年代前半堪稱主動管理的黑暗期,97年甚至有八成的美國基金表現遜於Wilshire 5000指數(美國涵蓋最廣的股票指數),此期間指數基金大行其道,Vanguard即為當時翹楚,但隨著主動管理基金績效改善(2000年僅約三成基金績效劣於指數),以及投資人意識到股市於下跌時主動管理基金較具防禦性,資金開始回頭擁抱主動管理產品。

除了金融市場變化外,主動管理的運用成效也可能因投資標的而不同。前述統計數據多來自美國,而美股為全球最具效率市場,如標準普爾500指數即被視為極不易被超越的指數,但若在中小型股或美國以外市場(尤其新興國家),因更缺乏效率,主動管理基金普遍有更好的表現。

近年市場已發展出主被動管理交叉運用的產品,如主動管理市場時機與配置、但被動追蹤個股的ETF組合基金,或者對市場中立、但主動選股的摩根富林明動力系列基金,均獲得市場相當共鳴。主動、被動究竟何者優異?端看你的期待是什麼。

(總論二)


•相關投信:摩根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