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專欄 報告內文

投資前的第一件事


2007/6/25 下午 05:51:00 提供機構:摩根先見
字級設定: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是再老掉牙不過的道理,但一談到投資,大部分投資人便將風險拋在腦後,尤其近年來股債雙漲,許多人更是只在乎報酬,而忽略風險。

報酬與風險有絕對性的高度正相關,只要有獲利機會,就存在虧損風險,同時獲利潛力愈大,下檔空間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進行任何投資前,得先了解風險承受上限(Risk Tolerance)與設定目標報酬(Target Return),才能決定投資策略。

在投資世界中,這樣的理論適用於任何角落。對基金經理人而言,首要任務便是分析投資者的屬性,投資者欲在某段期間內獲得多少報酬,以及能承擔的最高風險,如此經理人便能有效分配風險預算(risk budget),以求每單位風險創造最佳報酬,此在法人投資業務極被重視;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同樣需先釐清本身的報酬與風險範圍,有了合理的期待與目標,進場後才不會如坐針氈。

話雖如此,實際上真正重視風險控管的投資人卻少之又少,或根本分不清楚投資標的屬性。舉例而言,近年來高收益債券火熱,高配息與高報酬當是最大賣點,但其風險其實也高出投資級債券甚多,如美林高收益債指數(Merrill Lynch US High Yield Cash Pay)過去五年度(2002-2006)最大連續跌幅達11.3%,雷曼兄弟美國複合收益指數(Lehman U.S. Aggregate Bond)則為3.6%,且前者波動度6.8%也高出後者3.8%許多(以上資料來源Lipper),風險差異可見一斑。

因此,對一個保守屬性的客戶而言(如將退休金進行投資),高收益債券顯然不適合作為主要配置,但因近年高收益債券表現甚佳,其違約風險較高的事實反而被忽略,甚至部份投資者望文生義,誤以為「高收益」加上「債券」便是獲利的保證,這些都是未理解投資標的屬性的情形。

風險往往在市場一片看好時被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但從1997年紅籌股泡沫、2000年科技崩盤或2002年或美高收益債拋售風潮等事件,均在在證明景氣榮枯必有循環,風險永遠存在,因此只有在投資人了解本身屬性、且清楚投資標的風險報酬之下,才能透過適當資產配置、達成目標報酬,同時降低「出其不意」的風險。


•相關投信:摩根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