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展望:亞洲市場,還會繼續落後表現嗎?
逆轉契機浮現! 領漲族群大洗牌?
亞洲(日本以外)股市今年落後成熟國家,但投資價值卻因此提升
今年以來(截至10月31日),美國S&P 500指數、日本東證一部指數及富時歐元區300指數分別上漲25.3%、23.8%及21.3%,勝過MSCI亞洲(日本以外)指數僅4.1%的漲幅。
這樣的趨勢也反映在資金流向上,今年以來(截至11月1日,採iShares資料),淨流入日股、美股及歐元區股票指數ETF的資金分別達58億、52億及37億美元。反觀,中國股票指數ETF卻呈現淨流入26億美元。
不過,這未必是件壞事,今年資金流入成熟國家、流出亞洲(日本以外)的態勢,反而讓兩者之間的本益比差距越拉越開,目前MSCI世界指數的預估本益比約13.4倍,MSCI亞洲(日本以外)指數卻只有10.8倍(截至9月30日)。換言之,更多價值被低估的投資機會正在亞洲浮現。
是基本面變壞,還是心理因素作怪?
不過,亞洲(日本以外)股票遭打壓,究竟是罪有應得,還是十分委屈?這還是要回歸亞洲整體的基本面。
今年投資人不青睞亞洲(日本以外)不外乎幾個原因:(1)亞洲GDP成長率趨緩;(2)東南亞國家總體經濟出現疑慮;(3)許多國家處於政治轉型期或即將舉行全國性選舉(例如:印度);以及(4)各國出口復甦力道不一等。然而,情況真的有這麼糟嗎?
首先,根據聯博的預估,亞洲(日本以外)2014年的GDP成長率可望達6.2%,優於2013年的6.0%。除了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回穩外,多數國家明年的成長力道亦可望優於今年。
不過,經濟成長率不一定等於企業盈餘。所幸,2014年亞洲(日本以外)的企業盈餘成長率預估將達13.2%,不僅高於歐美,且預估本益比僅10.8倍,遠低於歐美日的水準。換言之, 物美價廉的亞洲股票確實太委屈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亞洲股票被過分低估呢?其實就是投資人過度害怕虧損的心理因素在作怪。根據投資人行為(investor behavior)的文獻研究,虧損100塊的痛苦程度,遠遠大於賺到100塊的愉悅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投資人一聽到亞洲GDP成長率趨緩等利空,就急著賣掉手上風險較高的股票(實際上卻最便宜、最具投資價值),而湧入安全性的個股(實際上卻最昂貴)。
「東北亞」、「景氣循環股」投資機會遍地開花
這樣的行為模式已讓亞洲(日本以外)股市產生巨大的失衡現象,其中最顯著的兩個現象即是:(1)東南亞相對昂貴,東北亞則相對便宜;(2)安全(通常為防禦型類股)、高獲利(又稱高品質,指高股東權益報酬率或高資產報酬率)的股票相對昂貴,景氣循環股(通常為風險與潛在報酬較高的高Beta股票)則相對便宜。
上述現象造成亞洲股市內,較昂貴與較便宜的股票之間,投資評價差距拉大。但這是個好消息!因為像聯博一樣「由下而上」的投資者,便可利用這樣的機會,挑選到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標的,特別是在東北亞股市(南韓、中國、香港等)。再者,當中國的經濟數據開始回穩之際,歐美景氣復甦帶動出口(例如:台灣、南韓的科技業,或南韓的汽車廠)之時,市場便有機會重新評估個股的投資價值,並重新擁抱被低估的高Beta景氣循環股。
看好中國地產商、台灣手機外殼製造商
即使在北亞股市內,也有失衡現象,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投資機會。首先,今年以來,中國大型股幾乎沒有表現,因為許多大型股如金融、地產,受到政策不確定性的壓抑。不過,中國的打房政策確實收到一些成效,70大城市的每月平均房價變動大多控制在0~1%,沒有失控現象。中國每年的家庭所得成長率也高於房價成長率,顯示房市泡沫之說言過其實。因此,聯博看好評價面備受壓抑的中國地產商(截至9月30日,預估本益比僅約7.5倍)。
台灣股市的失衡現象則出現在汽車零組件族群。今年以來,特斯拉(Tesla)電動車的零組件供應商股價大漲。但同樣是獲利佳的手機零組件供應商,評價面卻受到壓抑,特別是金屬機殼製造商。事實上,一支智慧型手機獲利最豐厚的零件不是晶片、也不是螢幕,竟然是意想不到的外殼。仔細推敲也不難理解,高質感的外殼技術門檻高,更能大大增加手機的賣相。然而,不是所有的高階手機都已採用金屬機殼,像是三星的高階智慧型手機還是採用塑膠機殼,但卻索價不斐。若未來三星改用金屬機殼來刺激買氣,則可望嘉惠台灣的機殼供應商。
(所述個別有價證券僅為說明聯博投資哲學,不代表該基金買賣或推荐所述證券,亦不假設該等投資已經或將有獲利)
賽事重新開始,聚焦「東北亞」、「景氣循環股」
總結來說,2014年亞洲的經濟成長率可望優於今年,亞洲的企業獲利也可望有雙位數的增長。換言之,基本面不錯的亞洲股票,投資價值確實遭到低估,上演逆轉回升的機率不低。
聯博認為,過往資金湧入東南亞股市、防禦型類股的趨勢料將反轉,投資人可能會重新擁抱被低估的東北亞股市,像是南韓、中國及香港等;以及高Beta的景氣循環股。
聯博看好受惠歐美景氣復甦的南韓科技及汽車產業、股價被低估的中國地產股,以及台灣利基型的手機零組件供應商等。
目前亞洲各國股市內部存在著諸多失衡現象,有利於「由下而上」的經理人運用嚴謹的研究分析,發掘更多的投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