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財專欄 報告內文

市值加權投資策略的陷阱


2015/11/13 下午 05:47:00 提供機構:美盛投顧
字級設定:
  • 投資人經常尋找提升回報的機會,同時努力減少投資風險。
  • 分散投資組合是廣為接受的方法,有助投資人享有「免費午餐」的效果。
  • 不過,外界經常以市值加權指數作為投資基礎,但這個方法或使投資人受意料之外的風險所影響,錯失投資機會。

尋找免費午餐

投資人經常尋找機會提升回報,同時努力減少投資風險。有鑑於此,分散投資組合至為重要:在投資過程中,這是享用「免費午餐」的唯一機會,令投資人可以在無須犧牲表現的情況下減少風險。

為分散投資,不少股票投資人轉向廣泛基礎的互惠基金,或是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等股市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後者如同「買入整個市場」,讓投資人能夠輕鬆地以單一投資廣泛持有該資產類別。

然而,投資人是否真正能夠享用他們希望獲得的免費午餐?大部份指數以成份股的市值計算。一家公司已發行股票的總值越高,在計算指數價值時給予該股的權重便越高。因此,部份股票所佔的比重明顯較高,投資人或因而承擔個別公司或行業的意料之外風險,並導致這些投資的分散程度未能達到投資人的期望。此外,更重要的是,市值加權方法或使投資人錯失投資於相對小型企業帶來的重要獲利機會。

意料之外的風險

市值加權指數的機制使以指數為基礎的投資人,可能隨著市場「熱門」環節佔指數的權重日漸增加,而被牽著參與這些部份。

在1990年代,投資人過度追捧科技股,帶動資訊科技股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權重,在短短的五年多內由略高於8%急增至最高位時的33.7%。到了2000年代中期,按揭活動刺激房地產市場暢旺,帶動金融股佔市場的權重升至接近四分之一。在這個環境下,投資人轉為高度集中於範圍日趨狹窄的股類,但他們仍以為持有分散的投資組合。然而,當相關股類的表現轉弱時,這些無意間形成的集中性使投資人面對市場急挫帶來的損失,正如科網股泡沫和金融危機之後的情況。

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市場地域)而無意間形成的集中性,甚至會形成更極端的情況。我們不妨以焦點新聞為例:中國現在被視為全球最主要的亞洲強國,但回顧80年代時,日本的勢力當時正逐漸壯大。由於投資人看好日本的增長前景,帶動其股價上揚,佔MSCI歐澳遠東指數等國際指數的權重亦隨之急增至超過60%。不過,當日本經濟在其後數十年長期疲弱,這無意間作出的投資配置便須付上沉重的代價。

1資料來源:標準普爾,1994年10月31日至2000年2月29日。
2資料來源:標準普爾。金融股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權重於2006年10月升至22.16%的高位。
3資料來源:MSCI。日本佔MSCI歐澳遠東指數的權重於1989年2月升至63.86%的高位。截至2015年9月,日本的權重為20.7%。

錯失良機

由於錯失機會而帶來的潛在損失可能並不明顯,但其影響不容忽視。 投資人熱切追捧「熱門」市場,亦會令他們忽略其他股類帶來的新機會。以2007年為例,金融股佔總市值加權投資的權重約為25%,反觀生物科技股只佔1%。然而,在隨後八年,生物科技股升近400%,金融股只能帶來小量總回報,因為在金融危機期間,金融股的跌幅較大部份其他股類嚴重。

總結:體現真正分散投資的價值

分散投資的重點並不在於預測未來,而是為未來作好準備。適當的準備不能單靠被動地投資於複製市場的指數;這類分散投資方式只會帶來一個無可避免的結果:完全承受市場下挫時的跌幅,而這並不是投資人希望取得的分散投資效果。

相反,有意運用真正分散投資策略的人士不應著眼於市值加權方法,以及無意間作出的投資配置。他們應該有系統地分析行業動態、地域及估值等多項因素,掌握效率較高的分散投資策略。

事實上,投資人可以運用多種投資策略,以達到在資產類別內外提升分散投資的成果效。

 


•相關投信:美盛投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