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破冰之旅
編者按:繼英國「布朗計畫」提出以370億英鎊收購三大銀行之後,美國財政部也宣布以1250億美元直接注資九大銀行,這是繼10/8全球六大主要央行聯手降息二碼後,再度祭出聯手救市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全球政府的救市步調愈來愈一致,不再是各自為政的紛亂。
然而,政府注資之後就能解決流動性危機嗎?直接對銀行注資是否意謂自由經濟時代結束?眼見全球投資信心脆弱,股市不時暴漲暴跌,最壞的時刻真的已經過去了嗎?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問:繼英國之後,美國政府宣布入股九大銀行的內容為何,這些舉動真能解決流動性危機嗎?
洪胤傑(以下簡稱洪):基本上,我是很正面看待此一舉措。英國首相布朗所提出的英國版紓困計畫,可說是目前被市場視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之一,也就是將部分國內銀行國有化,並由政府擔保銀行間拆款。相較於各國稍早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直接注資銀行不但是昭告政府解決流動性危機的決心,更重要的是,這代表主動出擊,而且,能夠入選的金融機構都是體質相對健全、且攸關絕大多數人民利益者。目前美國財政部的作法是先提出1250億美元購買九大銀行的優先股,這些購入的優先股前五年可獲得5%股息,之後增加至9%,且三年內不能擺脫這項注資,除非金融機構能籌措到優質私人資本,且需得到財政部同意才能購回優先股。
邱亮士(以下簡稱邱):政府這樣做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銀行能將從政府那裡獲得的資金貸放到市場,但因為不具強迫性,所以我反而更憂慮的是經濟衰退疑雲,銀行擔心企業償債能力,不可能大規模貸放,可能只會小試水溫,於是信用佳的優質企業自然勝出,意謂下一波會看到的就是企業優勝劣敗的淘汰賽。不過,各國政府的紓困方案逐漸從競爭走向合作,的確是好事。
問:全球政府相繼成為主要銀行大股東,是否意謂自由經濟時代宣告結束?
洪:我覺得不需要把政府注資金融體系與自由經濟結束劃上等號,目前來看,入股銀行的計畫只是暫時性的權宜之計,政府無意大舉干涉金融機構業務,三年應是政府心中的期限。相較收購不良資產的價格認定爭議,政府透過優先股注資銀行不但直接、也是攻守皆宜的作法,以美國作法為例,底線先守住優先股的股息,亦有權積極收購獲挹注銀行15%的普通股,財政部可透過這些認股權證買股票,獲得更多股份,也可以在股價上漲時出售認股權證,該部分資本利得的間接受益者就是納稅人。
邱:有人會認為這是193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插足金融業最深之例,但站在百年金融海嘯的浪頭上,這是有必要的。政府入股銀行意謂不再以獲利極化大為主要考量,未來部分將是國家穩定和全民利益導向。此外,包括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聯準會,也各自推出持續至明年上半年紓困計畫,如擔保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收購三個月期商業票據等,換言之,政府的大手其實不只想拉金融機構一把,也極力保護企業和一般存戶。
問: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嗎?為什麼全球股市仍常見正負7%以上的暴跌暴漲?
邱:在各國政府相繼作保後,我相信市場上對資金不足的疑慮已消除大半。據統計,全球金融機構在第四季初就已經獲得2141億美元的資金挹注,這是第三季總額的1.25倍,其中歐洲自去年第三季迄今獲得的資本挹注已比認列的次貸損失多出209億美元,美國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快速縮小(資料來源彭博)。所以現在問題的癥結不在資金,而是缺乏信心,信用市場信心不夠影響銀行資金拆借貸放,投資信心不夠則風吹草動就會暴漲暴跌。
洪:經濟衰退的疑慮可說是牽動股市的重要因素。美國日前公布9月零售創三年來最大降幅,隨即讓美國道瓊工業指數下跌7.87%,創1987年以來最大跌幅。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市場關心焦點將是GDP變化和企業獲利等實際數字。日本和歐洲多國第二季都已經見到GDP負成長,預期第三季亦然,且美國也可能出現經濟衰退,因此年底之前股市仍可能大幅震盪。
問:未來投資風險來自哪裡?
邱:信心不足是我認為的最大風險。三個月美元拆款利率稍微下降,但仍維持在4.5%的高檔,與聯邦資金利率仍有3%的利差,顯示銀行拆款意願增溫但不熱,這是觀察資金流動的極佳指標。
洪:成熟國家經濟衰退程度、新興國家經濟成長減緩的幅度、消費力道下滑、房價繼續下跌,或是企業獲利下修等,都是大家擔心的風險。銀行縮銀根是第一道關卡,之後對企業和個人的衝擊將接踵而至,尤其是部分小型企業可能在內憂(舉債成本上升)外患(全球景氣衰退)夾擊下,就因短期週轉不靈而倒閉;個人也可能因為失業而無法償還卡債,大家最好有心理準備以面對日後難關。不過,我想對於仍有銀彈的投資人來說,此時此刻將如股神巴菲特等了十年終於買到奇異一般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