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報攤 報告內文
失控環評

2017/08/08 提供機構:今周刊
字級設定:

一場注定兩敗俱傷的決鬥,在你我身邊打了二十年。

規則,是實施二十三年的《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簡稱《環評法》)。長久以來,「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在這套規則下,像是兩名古羅馬的角鬥士,被迫在「環評大會」這個競技場裡,鬥得你死我活。

台灣的未來,被這場死亡遊戲決定。

誰贏?

當已故導演齊柏林的直升機,飛過台灣逐漸惡化的空氣,他鳥瞰到的,是台灣殘破的山河,而開發引起的抗爭與衝突,還在街頭與農村不斷發生。

這套環評制度,沒有保護到環境。

另一方面,當台灣的經濟逐漸弱化,國內、國外的投資大幅減少,大企業紛紛喊著要出走,並把矛頭指向台灣的環評阻礙了投資,連行政院院長林全都說,環評是投資不確定性的因素之一。

這套環評制度,也沒顧到經濟發展。

環保人士指責環評是開發方的橡皮圖章,是破壞環境的幫凶;而大企業則指環評是投資的絆腳石,不斷揚言出走台灣。

大家都在問: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就要讓「經濟」與「環境」在這座島上自相殘殺?使得台灣兩頭落空。

企業頻傳出走
連台積電也招架不住環評?


關鍵在於,制定於台灣經濟高速發展年代的《環評法》,是為了防止快速開發帶來的環境破壞,因此,台灣的環評制度,與日、德、澳等絕大多數先進國家不同...【全文請見今周刊10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