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已成定局,缺工的狀況儼然已成產業發展危機,移工是否能夠在產業間自由遷徙、轉換,也成為討論焦點之一。我們認為,無論是開放移工進入服務業、或者推動法規寬鬆化,讓移工成為台灣產業界的「常駐程式」,不僅可以補強台灣長期欠缺的基礎勞動人力,另一方面配合本國勞工勞動技職輔導的價值鏈升級,長期而言將可強化台灣勞動力市場的健全性。
雖然有所謂「外界」擔心,一旦開放「移工變移民」,讓特定產業移工在台連續工作5年後就可由雇主申請至各行各業工作,可能會排擠到國人在如便利商店、餐飲業等進入門檻較低的服務業工作。但我們要說:這根本是bullshit。部分服務業缺工狀況當然是有的,某些中小型服務業僅提供有限的員工福利、薪資計算方式不透明,濫用假勤規定苛扣薪水,那當然招不到工啊。
現在移工都還沒有開放進入服務業呢,缺工的服務業者拜託自己反省一下,不必拿移工來當沙包怪罪啦,那樣一點都不健康。
我們認為,這彰顯了兩個必須探討的層面:其一、移工的最高薪資目前仍低於我國勞工基本工資,就算真的開放移工進入服務業,而導致本國勞工工作機會減少,也是業者「貪小便宜」而拿較低薪資的移工排擠較高薪資的本國勞工;其二、倘若服務業的缺工,到頭來還是因為薪資、福利不足以留下員工,而這樣的工作,依照自由市場法則由移工來補足,又有什麼不可以?
大家有去過日本吧?日本都會區的許多便利商店,第一線的服務人員其實就有不少是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的移工。
而且根據勞動部推出的「留用外國中階技術工作人力計畫」,看清楚了,是「中階技術工作人力」,這些移工有了至少5年的產業工作經驗,若要他們轉職去服務業,工作經驗歸零,對於一個理性自由的勞工而言,顯然不是最符合工具理性的選擇——比較有可能的是,這些移工可能會在不同製造產業界轉換工司、尋求更佳的工作環境與薪資,以及未來的發展性,對吧?
長年以來,數十萬的外籍移工多是在3K產業(危險、辛苦、骯髒)工作,在台灣經濟活動網絡中,從事著那些「沒有太多台灣人想做的工作」。即使是法規放寬了讓他們可以在5年後申請新的工作樣態,也就是回歸到市場對於勞動力供需的平衡而已。請問,這又有什麼問題呢?而移工薪資現行仍普遍低於國人的最低工資,如果從事中階技術工作的移工可以轉至更佳的工作、更好的雇主,不也是實現勞動力在市場中自由流動的機會嗎?
事實上,長期而言,我們認為更應該讓移工的薪資結構與國人最低工資掛鉤,反而能因為弭平了本國勞工與移工的薪資落差,透過真正的市場效率去決定、平衡勞動力供需的流動性。
另一方面,如果勞動部關心移工與台灣勞工在勞動現場競爭工作機會的問題,欸,就拿出guts來,提出更有效的國人基礎勞動力升級計畫,讓那些大學畢業即失業、只好去做基礎服務業的國人,習得更多可在職場上發揮的技能,進一步讓我國的人力資源大水庫升級吧。技職教育失落多年,大學生滿街跑,結果養出一群念完了大學還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的大學畢業生,這是我國教育體制的失落,也是國家資源的浪費。
現在補破網尚不晚。
基礎勞動力、基礎服務業由移工來擔綱,沒有什麼好可怕的。台灣既然服膺自由市場精神,重點就是,台灣政府應該對技職訓練再多下點功伕,讓每個國人都有一技之長,只要提升了整體國內勞工的競爭力,取代不取代云云,那就是個假問題。
說穿了,台灣少子化只會越來越嚴重,本國勞動力下降已經是定局啦。如何搭配移工的勞動力增加台灣經濟成長的機會,同時,我國勞工能否取得足夠資源與奧援,提升自我競爭力,這才是勞動部應該好好面對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