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基隆協和電廠海域的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興建計畫紛紛擾擾,我們認為,四接作為北台灣液化天然氣(LNG)的重要接收站點,更必須與鄰近的基隆港再生、轉型契機通盤考量,在海運能源變革、從燃油轉向燃氣,甚至進一步往未來的氫能轉型過程中,四接不僅可作為協和電廠的燃氣來源,更可進一步帶動基隆港轉型加氣港,讓更多採用LNG為燃料的船舶靠港停泊,重新帶動基隆港港務靠泊量的成長,擦亮台灣老牌國際商港的金字招牌。
關於四接究竟該不該建、該怎麼建,有論者著眼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論者聚焦下一階段的地熱開發藍圖,大家各說各話,亦各有不同的論述角度。
而我們則認為,四接是台灣能源轉型的必要過程,「以氣代煤」、「以氣代油」,以天然氣為燃料降低燃煤、燃油發電的碳排放量,是較為務實的過渡方案,四接所接取的LNG除可用於發電之用,並與基隆港的油氣補給架構整合,將可為基隆港帶來重回繁華的機會。
國際商船界為了持續降低船舶排放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近年來不斷推動燃油低硫化、加裝脫硫系統等等措施,而LNG作為較潔淨燃料的特色,也隨著新一代船舶推進系統的演進,而逐步加快發展腳步。
有越來越多的船公司訂製以LNG為燃料的船舶,同時相應而生的,則是有越來越多的商港提供LNG加注服務。根據Offshore Energy的統計,截至2023年1月為止,全球共有185座港口可提供LNG燃料船舶的加注服務,且還有50個開發中的LNG加注設施,預計會在2025年前落成加入供氣的行列。然而,台灣有多少港口可提供LNG加注服務?
零個。沒有。
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目前台灣營運中的LNG接收站分別位於高雄與台中,而興建中的桃園觀塘三接,則是專為大潭電廠燃氣機組所設置的天然氣接收站,既然基隆的四接尚未正式動工,將其供氣系統的規劃,與港區發展共同納入考量,應該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
事實上,基隆港近年來發展為郵輪母港、力求增加靠港泊次的營運目標,和四接的興建是完完全全可以相輔相成的——根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為止,世界上已有12艘以LNG為燃料的大型郵輪在營運當中,還有逾20艘LNG郵輪在建造中、並預計於2028年前投入營運。這都還不包括為數龐大、以LNG為燃料的貨櫃輪與散裝船舶,數量只會越來越多,台灣位於東亞海運樞紐的位置優勢,正好可以用四接與基隆港的深水港優勢,作為LNG加注的關鍵建設。
針對協和電廠、四接、以及基隆嶼外海潛在的地熱資源,我們建議,政府應該想得更遠一步——在能源轉型的當下,讓四接不僅是協和電廠的四接,更可以成為基隆港LNG服務產業的四接。未來,當基隆嶼地熱開發成熟之後,協和電廠亦有機會成為地熱發電製氫的關鍵要角,基隆港可望成為台灣氫能出口的重要口岸。
在四接帶動協和電廠轉型之餘,讓基隆轉型,更讓台灣的能源產業一併轉型。這,才是能源轉型規劃應有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