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總統候選人的政策攻防再次延伸到能源領域,其中不乏提出「核電延役、核四重啟」的說法。對此我們認為,政府的能源政策應有延續性,以氣代煤、以氣代油在再生能源發展的過渡階段已是既定政策,如何以更具彈性的施政方針,加速引導綠能的投資、建設,讓台灣的能源供應在排除了已被國人公投所否決的核電之外,依然能夠構築底氣、保障用電穩定,才是各總統候選人無法迴避的問題。
我們樂見各方候選人都承認2050淨零碳排是台灣能源發展的長期目標,目前檯面上的各種「解方」也多環繞在「路線之爭」——也就是說,要2030年時要減排多少?對於電力需求的成長在排除核電之後,要怎麼補上?而我們認為,台灣近年來持續推動的天然氣發電機組建設,事實上正是作為過渡階段基載電力的穩定來源,這也是為何桃園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基隆協和的第四接收站,必須推動的原因。
當然也有人會這麼說:「天然氣仍然是化石燃料啊,那就還是要人民用肺發電不是嗎?」但事實上,若與2016年全台供電最為吃緊的時期相比(2016年5月30日備轉容量僅1.64%),台電發電量持續成長(今年7月間日夜的尖峰備轉容量維持在7%-10%區間),且就是靠著舊型燃煤機組逐步退役、停機,並增加燃氣機組調度的運作模式,現行台電的發電機組空污排放已經較2016年減少6成。
我們自然也看到有總統候選人主張,「核一核二核三延役、有條件重啟核四」這樣的說法,還說核電是可以當作潔淨能源來使用,但,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核電與產業界、企業界所應佈局的長期目標「RE100」,事實上是不同的概念,混淆概念說「核電是綠電」是不負責任的說法;同時,核一核二退役的原因,根本是反應爐心已塞滿了高階核廢料無法取出。某父母官也不過2年前還在主張「若無力處理核廢料,就沒有資格使用核電,」怎麼突然要選總統時,就彷彿核廢料處理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了呢?
這實在是太荒謬了。而且,2021年,「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的公投案,已經被人民以選票投出了「未通過」的結果了,主張重啟核四的總統候選人(們),是打算要做出違背民意、甚至抵觸公投結果的違法行政嗎?
我們長期以來就主張,台灣的能源政策既已確定逐步停用核電、並以燃氣作為過渡性能源,在發展綠能的路上,就不應該再去想核電「究竟還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相對地,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領域,我們亦要重申反對監察院以顢頇的姿態來伸手扯風力發電國產化後腿的立場,政府也應該以更開放性的思維,來探索包括小水力、太陽能、地熱能加速建置的可能;乃至後續的浮動式風場建置與示範案,如何壯大離岸風電台灣隊的國產化能量,進而去打日韓離岸風電的亞洲盃。
這些議題,才是各總統候選人應該聚焦的辯論領域。別再巴著台灣於法於理都根本沒有條件發展、也沒有辦法解決各地方民意反對的核能發電了——核四從2015年7月便已正式封存,2021年12月公投結果也做出了選擇,現在又回頭再去談重啟核四這台拼裝車,只是突顯了競選時要人民支持,卻又昧著良心去推翻既有直接民意的矛盾。
要當國家領導人,真的是要向前看啦。Move on,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