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玉全又跑出來哎哎叫說「呼籲政府解除不動產信用管制」,放中小型建商一條生路云云。欸,也不過就農曆年前才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建商現在就跑出來講說要放寬信用管制,根本就是說明了限制炒作空間、並且維持對不動產開發的融資緊縮政策,正好就是做得對了。
做得對的事情,就要繼續做下去,政策端就是要繼續踩緊,萬萬不可放寬相關管制,成為幫建商添加柴薪的炒房幫凶。
楊玉全說在土融資金方面,「金融政策對營建產業如此苛刻,造成產業資金斷鏈,影響促進地利動能。請主管金融的官員多多體諒業界經營辛苦。」
我們看了只覺得好笑,拜託,若是以2022年第三季最近一期統計的GDP數字來看,營建生產佔國內GDP的比重僅僅是3.26%,你辛苦,GDP佔比35.7%的製造業就不辛苦?然後佔比58.97%的服務業就不辛苦?營造業大言不慚說營建成本高漲,所以房價才會走高,一切都是市場供需,那製造業就不用面對一樣的問題?
支撐台灣經濟近6成的服務業從業人員,若揹了房貸,是不是要縮衣節食,緊縮消費?別人都不辛苦?
講到房貸。我們再來看看截至2022年底,不動產相關(購置住宅、修繕、營建項目)的總貸款餘額是12.521兆元,和2022年全年名目GDP的21.67兆元比率為57.8%,而這個數字,早就已經超過國際上往常認為「房貸餘額占GDP比例超過40%」的房市泡沫化警戒線。
然後台灣生育率已經低得可憐、人口更是轉為負成長,把這麼多資金卡在房市裡面,台灣房市過熱早已不是什麼新聞,這已經不是我們常常講的「不健康」可以形容的了,而是「變態」、「畸形」的市場了好嗎?
楊玉全說,「土地融資要求18個月內一定要動工,實務上有的銀行甚至只給一年期限。」然而,在國發會最新發出的聲明當中,也說明了目前所實施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內容,在特定(疫情影響導致缺料缺工、危老改建與都市更新案、乃至不可歸責借款人因素等)狀況下,根本就沒有如楊玉全講的那樣「18個月內一定要動工」的狀況、且若有不可歸責借款人因素的情形,也並沒有一致性要求全面收回貸款的硬性規定。
況且,我們也知道,有些中小型建商也就是在低利、信用寬鬆的環境之下,一股腦地要跳進來「賺快錢」,啊問題就是建商很喜歡講自由市場,沒有人逼著他們跳進來玩嘛。現在信用緊縮了、銷售量縮,就要政府放寬信用管制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建商會哎,就表示政策有踩到打房的痛點。
最後的最後呢,楊玉全說,「建築業在銀行的逾放比只有0.05%,相較之下,國銀整體貸款同期約0.16%,呆帳比率遠高於建築業。」講得這麼好聽。意思不就是營建業手上現金滿滿滿,一點都不缺錢嗎?
不缺錢的人出來義正嚴辭地喊說要政府放寬信用管制,真的是敢講我們還不敢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