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持續推動能源供應的基礎建設典範轉移,包括電力電網的強韌計畫、光電案場設計製造與整合系統安裝、乃至離岸風電的箭在弦上,都有進度陸續推進。然而,電力產業鏈業者直指,目前具備「綠領(green collar)」資格與相關訓練的人才庫應持續擴大,方能滿足產業內對於「綠領」人才的殷切需求。我們認為,政府應在教育體系中強化跨領域的專業學門、提供充分的教學資源與師資培訓,並與第一線企業協力推動建教合作的人才培育與延攬方案,讓綠領人才畢業即就業,持續推動台灣的能源淨零碳排進程。
截至2023年底,台灣的綠領人才職缺就已達到每月2000個,在過去10年相關職缺數量成長了10倍,就可佐證台灣產業市場上綠領人才的稀缺。而事實上,包括士電、華城、盛達集團與亞力等國內電力設備大廠,乃至太陽能案場開發商、離岸風電供應鏈,均對綠領技術人才有著龐大的需求。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綠領人才對於未來台灣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尚不只在於協助國內電業系統的轉型,而更可能從方方面面影響到台灣出口產品的未來競爭力。舉例而言,歐盟將在2026年起正式實施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其牽涉的產品包括水泥、鋼鐵、電力產品、氫氣、鋁材,乃至肥料等經較高耗能製程處理過的產品,都必須要與歐盟廠商共同承擔減碳成本,因此減碳,淨零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我們喜見工研院在2019年起,就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攜手產、學、研成立「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透過專業課程、獎學金培育本土綠領人才,並與臺灣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合作推動跨域電力學程,讓對電力有興趣的學子修習,目前正跟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討論規劃中,未來將持續拓展至更多學校。
不過,政府事實上可以做得更多。我們認為,政府可以鼓勵主力培養綠領人才的技職院校,將環境永續發展相關的課程融入現有的學科,並開設專門的綠領人才培訓課程,涵蓋如再生能源、綠色建築、環保科技等領域。另外,針對導入綠領相關專業師資與教學資源的院校,給予其相應的補助或者獎勵措施,藉此提升綠領人才養成的資源庫,更重要的是,要求教育單位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教育課程,確保培訓的人才符合未來市場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們也認為,政府更可設立「綠色實習補助計畫」,鼓勵企業提供綠領相關工作的實習機會,並給予實習生津貼或獎勵,除可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負擔,也可藉由畢業即就業的方式留任實習期間表現良好的學生,吸引更多綠領人才投入實際工作,擴大人力資源與綠領工作職缺對接的綜效。
值得注意的是,綠領人才並不限於工程技師、生產線技工,與系統維運人員,在一般企業內部也會有永續管理師或稱ESG管理師等職位的存在,藉由跨學門的知識教學,也可讓人文科系學門的學生,有機會具備ESG議題管理能力:諸如,開發太陽能電廠的社區溝通、環境與社區影響性評估,都是再生能源深入民生與電網優化時不可能迴避的問題。
當前綠領人才的缺稀,其一固然是來自電子業高薪「爭」才的擠壓效應。另一方面,政府則更應該思考如何與綠領產業界共同搭建起一個可信賴的、且串連政策與教育圈的可靠平台與生態系,將「人才」留在綠領業界,將會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及產業邁向永續經營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