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社論》小水力成綠能新秀,用地取得宜更靈活
2023/10/16 13:46
MoneyDJ社論
在人人耳熟能詳的離岸風電、太陽能光電之外,裝置容量在100kW-2MW區間的小型水力發電(小水力),24小時均可發電的高容量因數特色,已成台灣綠能發展的另一焦點方向。我們認為,順應電網分散的精神,政府應積極研議簡化小水力系統的申設流程,放寬公有渠道系統的水權與圳路使用權,吸引更多民間業者投資、甚至是地方社區的參與,來擴大、加速小水力發電系統的建置能量,加快台灣再生能源轉型的腳步。
離岸風電建置難度不低,太陽光電又對於地狹人稠的台灣形成「與人爭地」的矛盾,如何從小型的水力系統當中取得電力的「小型/微型水力發電」,也成為下一個階段再生能源發展的焦點。事實上,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座河川、圳渠型小水力發電的併網實績,而針對落水頭高差較難覓得合適場址的問題,技術上也已發展出最低僅需不到1.3m落差就可發電的機組。
然而,在民間申設小水力的流程當中,水權、水道使用權、周邊配電系統所使用的土地使用權,乃至售電與併網所需設施的申請,就牽涉到不少機關,其間的申請與遞件流程迄今尚未有一套明確的管理辦法出爐,也無意間形成了民間企業投資,或者農村社區的地方創生與參與的瓶頸。
事實上,在台灣由農田水利署管轄的農田灌溉圳路,廣佈於約38萬公頃的國土上,光是具備一定流速與流量的幹線長度,就長達3,666公里,而這些水路,其實都可以透過建置小型、或者微型水力發電機組,作為區域與社區型電網供電的電力來源。針對單一機組發電量較小的缺點,則可以將多組流速型的水力發電機組採取陣列整合,發揮「小水立大功」的效能,提供分散式電網穩定的電力來源。
另一方面,設置在灌溉渠道、天然河道流域的小水力發電機組,對於水情榮枯仍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我們認為,政府也應該思考,由自來水公司放寬提供水權與水道使用權,在自來水廠的進水系統、出水系統管線,開放由民間業者申設小型水力發電系統。固然,台灣自來水公司已利用既有供水管線,於供水安全及穩定前提下,推動數項小水力發電案場的部署,但若能夠進一步放寬水權與水道使用權讓民間參與的機會,更可加快小水力、微水力發電的開發工作。
畢竟,自來水公司掌握民生與工業用水的流量調度,只要水情沒有走到限水、停供的一步,裝載在自來水廠上水端的小水力發電系統,理論上,相較於川流型、渠道型等小水力發電案場,它可以提供更穩定的發電量,並將隨著自來水系統流量而「源源不絕」。
再生能源發展真的不宜再慢。而目前國內的小型水力系統,實務上2MW-20MW的較大型機組開發仍是以台電為核心,採取「抓大放小」的策略,然而,要快速填補100kW-2MW這段缺口,達成小水力發電「處處逢源」的成果,我們認為政府應該簡化申設流程,甚至主動「釋出」可供民間開發的小型、微型水力發電位址,建置更多水力發電機組,共同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