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是台灣的國安問題,這已不是什麼新聞。政府投入大筆資金協助育幼、降低生育成本的成效有限,也不是什麼新聞。我們認為,台灣既已處在亞洲的性別運動前沿,何妨更積極地規劃性別友善與平等政策,讓女性擁有更高的社會安全感、將身體自主權還給女性,甚至放寬人工生殖法,讓未婚、單親的女性、甚至同志都能夠依照自主意願生養小孩,在更具開放包容的法制環境下,根本性地改善「生育」的動機,長期看來,或許更有機會扭轉台灣少子化的趨勢。
在2022年,台灣僅有12.5萬新婚夫妻,相較於2000年的高點下滑了30%,而同年台灣的生育率為0.87,在東亞各成熟經濟體當中僅比南韓的0.78好一點——但日本的1.26、中國亦低於1.2的數字也遠低於維持人口平衡所需的2.1生育率——而各國政府持續「大撒幣」投入補助育嬰育兒,所能收到的效果也實在有限。
從經驗來看,經濟發展的成熟國家生育率下滑幾乎是「命中註定」,但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台灣還可以努力看看的?
我們認為,台灣的性別運動與解放走得很前面,但法制還沒跟上。
近期以來的#MeToo風潮、乃至女性選擇單身不婚、抑或婚後不生的種種選擇,都是現代的女性們嘗試著重新定義「男女」的界線,社會與自我的邊界,以及女性在當代社會當中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的努力。隨著社會發展,女性們從過去農業社會中「持家」的角色當中解放了,女性不只是生養的機器,更不是男性的附庸。
當女性可以自我實現時,步入家庭、生育的動機自然降低,延後生育、或者不婚生育,更已是重要的選項。
台灣自2019年通過同性婚姻、今年再開放同性伴侶領養以來,在亞洲各國當中已經擁有最「進步」的性別政策與法制——然而在人工生殖領域,則受限於〈人工生殖法〉的規定,僅能在「不孕症的男女夫妻」身上施行,未婚、不婚,乃至同志們,仍然被排除在相關規定之外。
事實上,我們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將凍卵放進人生的規劃:那是拿回自己身體自主權的努力,那是決定自己生育時機的嘗試。而同志伴侶們,即使尚未被法律所許可,在實務上倒也已經透過各種方法生育下一代。
既然法制從來無法真正「限制」人們追求自己所想要的未來,那麼,讓法律跟現實接軌,順勢而為——讓每個想生育的人,都擁有可及的管道——或許是少子化時代的更佳解答。
我們當然不可能知道相關「可能的」改變,會不會讓女性們更願意生養下一代。
然而,如果女性無法處在一個更加友善、安全、且對自己身體擁有完全自主權的社會當中,那麼「不生、不養」,或許就自然而然成為她們更合理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