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死抱著核電的骨灰罈了,醒醒吧!我們要的是減碳、是節能、是有效率的能源轉型,不是重啟一堆老掉牙、爭議滿天飛的核電廠來幻想救台灣電力。
這不是什麼激進派的口號,也不是環保團體的小眾信仰。這是現在全球共識——邁向淨零最有效率、最不傷元氣、最能立刻見效的手段叫做「節能」。就是讓電用得更少、更有效率,就是推動家電汰舊換新,就是在屋頂裝太陽能,這些都是減碳。
結果呢?我們的立法院差點把這些預算刪光光。
今年1月,居然有在野立委提案,要砍掉「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和「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加速計畫」的預算。這兩個政策不只沒有土地爭議、沒有社會反彈,甚至是大家有感、有共識、直接幫人民省荷包的好政策。說白了,這是少數朝野都該支持的政策。但差點被一刀全砍。後來是在環保團體聯合發聲後才撤案,但又改口說要凍結20%的預算。
更扯的是,他們開出的解凍條件,是要經濟部交出「核電重啟報告」。
請問這邏輯是哪來的?不先談核電就不准人民換節能家電?就不准在屋頂裝太陽能?莫非是「反正我就喜歡核電,其他的都給我停下來」?或刻意要削弱全民節能力量,只為了凸顯或鋪陳「沒用核電終會導致電力緊張」的調調?
別忘了,台灣的非核進程,不是誰一聲令下的政策,而是依據法律、依據電廠年限、依據國際規範一條一條走出來的。核一核二核三不是「被廢掉」,而是「依法除役」。核四根本沒商轉過,要重啟不是喊口號,是要經過全套安檢、環評、法制程序,甚至核電延役應要實現核安相關修法,才可能有機會啟動。
任意提出一個根本無法達成的條件,來卡住早已上路、證明有效的節能政策,這不是變相刪預算,什麼才是?
這已經不是監督預算,而是硬要把推進節能、政府惠民的政策綁上核電議題,硬生生把台灣好不容易推動的減碳進程卡死。
KMT口口聲聲說要打造「非碳家園」,卻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的能源轉型路線圖。不愛風電、不愛光電、嫌節能沒用、卻只愛重啟核電,請問那要靠什麼邁向非碳?靠對現實的仇恨嗎?
節能,是讓人民可以換更省電的家電,是讓家戶可以參與能源轉型,裝設自己的屋頂光電。這些政策已經實施多年,真的有用,不只是減碳,也省電費、活絡產業鏈、創造就業機會,而且社會爭議最小。這樣的政策,為什麼有立委想要去砍掉它?
要邁向淨零,不是回頭戀舊搞核電,更不應是政治角力。是支持那些真正能落地、有實效的政策,是讓人民可以參與、可以受益,是讓整個國家少一點空談,多一點行動。
臺灣全體人民的未來,不需要更多能源口號,需要的是行得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