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大台灣的旅遊業大餅,向來是政府近年來施政的焦點之一。然而綜觀當前既有的觀光推廣政策,除了在海外播放台灣之美的形象廣告、提供國際旅客來台的消費金等,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將台灣的公共運輸網路建置完備,另一方面,則是提供公共運輸多語言的便利介面,讓海外旅客能夠更便捷地以公共運輸往返非都會區的觀光景點,畢竟瑪丹娜唱「Music makes people come together」,在觀光層面,則是「Public transit brings people to everywhere」,不是嗎?
若依照官方統計,2024年1-6月,來台旅客總人次數為381.33萬人次,相較2023年同期成長41.8%,確實有長足的進步。不過相較於國人在2024年1-6月份出國總人次數達826.83萬人次、年增67.9%來看,台灣在吸引海外旅客來台觀光的作為上還真是相對要再加把勁。
若進一步觀察來台旅客的年齡分佈,30-39歲、以及20-29歲這兩個年齡區段,明顯佔據了大多數。這些人或許是商務客、也有來台採取自由行形式的旅遊,國內公共運輸的便利性就大大牽繫著這兩個年齡類別的旅遊型態。
政府,自然有責任要投入資源,提升公共運輸的覆蓋網絡,以及降低海外遊客訂票、規劃行程的門檻。
我們自然樂見包括台鐵、高鐵,以及執飛國內線與離島航班的立榮航空、華信航空,無論是在站務指示、售票系統,乃至手機app都已推出相當便利的中、英文介面,我們所知的許多海外友人,都樂於藉由鐵道旅遊造訪台灣各有特色的縣市都會區,搭乘國內線班機飛往各具特色的金門、馬祖、澎湖等離島,也算是十分便利。
然而問題來了——台灣本島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其實並不在鐵道運輸的覆蓋範圍之中。而如何到達如日月潭、溪頭等具備豐富觀光資源的地點,對海外遊客而言,除非自駕旅行或者包車旅遊,那麼客運幾乎就是自助旅行唯一的選擇。可惜的是,綜觀各大客運巴士公司的訂票系統,無論是網站設計、甚至查詢行程,完整的中、英雙語介面幾乎是付之闕如。
舉個例子而言,以國光客運的英文訂票系統來看,在輸入「姓名」欄僅可容納10個英文字元,這對於多數海外人士來說根本連自己的名字都打不完;而拉下出發地、目的地的選單,甚至完完全全只有中文的地名,請問這樣的網站設計,是要海外遊客問ChatGPT才能知道自己究竟要從哪裡出發、去到哪裡嗎?
對照來看,交通部觀光署為推廣台灣觀光旅遊規劃設計的「台灣好行」及輔導旅行業者為小團出遊推出的「台灣觀巴」系統,其官網系統上的英日韓等外語建置屬相對完備,但也主要僅止於旅遊資訊說明,在商務票務等環節仍須再加強。那何況是較欠缺資源投入的一般長途客運巴士業者,在這塊要追趕的空間也就更大了。
當然,也有人會說,台灣的各座都市各有其人文風情,足以讓海外旅客友人們探索。但,台灣豈止都會區,有那麼多沒被鐵道連結的可愛的鄉鎮,都有不同風貌,有那麼多的原始森林遊樂區可以感受從山腳的熱帶氣候攀升到山頂溫帶氣候的獨特體驗,若只是因為,「這個客運訂票系統讓人好苦手,」就失去了把更多台灣之美帶給海外旅人的機會,這是很可惜的事。
我們認為,主管機關應該盤點串連行經各大主要郊區景點的客運巴士服務網路,以及從北到南約莫40處的公路客運轉運站,針對旅遊的淡旺季彈性調整符合旅運需求的班次,並敦促、甚至適度補助客運業者更新行車資訊、訂票系統以及站體設施的中英雙語化介面,這不只是為了要「把海外旅人帶進台灣」,更能夠讓海外旅人們深入理解台灣更多層次的自然與人文之美,對台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從小地方做起。如此,我們才能真的發自內心對海外旅人們說,「Welcome to Taiwan!歡迎來台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