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然人投資人戶數已經超過1,200萬戶,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我們是誰?散戶!我們最愛做什麼?最愛亂買!接下來要做什麼?亂賣!」
「那支在漲什麼?」「那支在跌什麼?」即使是最有自覺、願意查閱資料的自然人投資人,一翻公開資訊,能夠看到最與公司實際營運相關的,也僅能取得最新一期的營收公告,以及上一季的財報。而部分上市櫃公司固然定期透過法人說明會,與市場溝通最新營運變化,但仍有的公司分辦「媒體場」與「法人場」,在投資機構與散戶間創造出資訊落差,這實在不是什麼好現象。
這就使得散戶在不平等的資訊揭露之下,往往只能跟著股票市場上充斥著的各種消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財報尚且經過背書,而訂單多寡、產品漲價降價、「市場臆測」等等消息,依然不乏有心人放話、作價、操縱的空間。
企業經營、業務發展的透明度與投資價值息息相關。上市櫃公司和投資人溝通最重要的平台之一,無疑是法人說明會。儘管證交所、櫃買中心都已要求上市櫃公司應一年至少辦理一次法人說明會,並須上傳自辦法說會的影音檔案,然而某些台灣上市櫃公司行之有年的「慣例」,卻是透過限制媒體參與法人說明會,提供機構投資人特定資料、而在被交易所規定要上傳的法說會投影片檔案中隱藏相關訊息,這難道是公平的嗎?
講難聽一點,這不是蓄意造成資訊流通的不平等嗎?
更有的公司呢,電話裡總是拿公司債定價閉鎖期、緘默期等等理由搪塞媒體的詢問。卻在私底下早已向特定市場人士透露未來營運的變化,合力炒股。
股票市場上之所以有套利空間、之所以能「割韭菜」,往往就是因為這些不平等。
一般交易尚且如此,更別說是企業接獲收購要約、或者對標的公司提出收購要約等等可能影響股價與未來公司估值的企業活動,成與不成都好,定期披露相關資訊,讓理性的投資人可以根據事件發展進度評估是否投資,這不才是自由市場的真諦嗎?
即使是想要完整與投資人溝通的公司,也受限於目前交易規定,僅能在「定期發佈財測」與「完全不得發佈財測」二者之間做終極的二選一。我們就曾遇過,公司的高階經理人在股東會結束、停止錄影錄音之後,大方向所有現場股東與媒體揭露該年度後續一切的產能、接單、預期ASP(產品平均售價)的「大放送」,還得推託成「現在的法人都估得很準」來迴避法規上的問題。
但追根究底,這些訊息,難道不該制度化地跟投資市場定期更新嗎?
公司和投資人之間最要緊的,是確保營收獲利的預期數字,要能夠充分流通。哪有公司經營變化不能跟股東定期報告的?那要怎麼募資、又怎麼確保資本市場對公司評價的合理性?規定資訊的不公開,其實只是意味了有限的公開,特定人的公開,那對其他股東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反而多了內線炒手的空間,多了侵害其餘投資人權益的機會。
都2022年了,證券市場上的耳語和謠言,不被揭露的事務總能尋得渠道,流傳在即時通訊軟體,竄行於尚未被監管的線路。在法規限制「特定訊息企業一律不能向外透露」之時,真正的不公開,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認為,唯有用「更加公開」的資訊揭露標準,才能弭平資訊落差之中「有限的公開」。相信海外市場的揭露標準,足供國內參考借鏡:應要求上市櫃公司一年辦理至少兩次法人說明會、上傳法說會的影音檔案與完整文字轉譯稿,並提供每季財務預測的區間,讓投資人得以追蹤、檢視公司對於自身業績預估標準的可信度。這,應該不是太過分的要求吧。
詩人(啞)弦〈如歌的行板〉當中,就有一句「每晚七點鐘自證券交易所彼端/草一般飄起來的謠言之必要。」該是時候,讓這些謠言耳語,別再飄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