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宗農產品物料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向來仰賴國際進口,價格波動受大環境影響甚鉅,自然也牽動下游包括農畜飼料產業的價格變動,然而近一年來,我們聽到包括農委會在內的主管機關,不斷動用「道德勸說」、「查驗進口價格資料」等頻頻動作,遊說飼料業者「凍漲」,這種大剌剌干預市場機制的行為,怎麼想,都不是台灣產業之福啊。
黃小玉等食品上游原物料早已從2020年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伊始,就開始持續上揚,今年則更進一步受到俄烏戰爭、全球性的通膨再加上台幣貶值造成的匯兌壓力而持續走高,固然目前的價格區間相較今年三月的高峰已有明顯回檔,但相較疫情之前的價位仍屬於高檔位置,加上散裝海運運價去年一度飆漲,在在推升飼料業者的營運成本。
不過,飼料業者之前多數配合政府平抑物價的政策,配合下游產品凍漲的措施,但後來實在撐不住成本上揚壓力,今年一月首度調漲每公斤0.6元左右的幅度而已喔,就引來相關單位每個禮拜都來「關切」,如果光農委會來「勸說」沒有用,下次會來的就是稅捐機關,來查驗進價報關資料。種種軟性的干預作為,每個禮拜都來「迎接」主管機關真的就飽了啦。業者又該怎麼辦,只好咬著牙讓成本侵蝕獲利,繼續凍漲啦。
我們理解農委會想要讓終端畜牧戶享有平穩的飼料價格,但老實講啦,政府如果真的有那個guts和膽量,就成立進口黃小玉的價格平衡專責小組啊,在大宗原物料期貨市場操作避險,試圖平穩黃小玉進口價格啊。要不然就是拿出補助的勇氣,把終端飼料價格穩定在特定區間嘛。
怎麼會是叫廠商不能漲,潛在虧損,則丟給上市廠商的股東呢?
這樣根本就有違上市飼料廠商對其大大小小股東的善良管理人原則吧?政府帶頭陷人於不義,這根本不對。
那另一廂的台肥呢,農委會雖僅對台肥持股24%,但竟然可以直接指示台肥「全面凍漲」,那請問對於其他76%的股東是什麼意思?如果台肥是政府「落實農業施政目標」的機關,那乾脆就像中油、台電一樣維持國有地位不就好了嗎?這種對台肥的經營控制,根本就是斲傷了上市公司治理的自主性,不是嗎?
好了,今年又遇到俄烏戰爭——剛好是小麥兩大出口國之間的戰爭,帶動農糧價格繼續飆升,業者實在忍不住了,幾波下來陸續針對每公斤飼料價格各陸續調漲0.4元至0.7元(還不一定有成功咧),但說起來也不過是剛好抵銷油價上漲的部分,原物料價格還是在高檔,下半年飼料廠要看到虧損也是不無可能。
這樣的產業環境真的健康嗎?
更荒謬的是,飼料廠第三季的出貨還是用較高價格的庫存原物料在生產,不過農委會看到黃小玉期貨價格開始回跌,竟然還見獵心喜、迫不及待地說要以展延黃豆/小麥/玉米進口營業稅減徵措施到年底為理由希望業者再度降價,欸,廠商成本都還沒看到下降,政府就希望第四季飼料售價下調,這不對吧?話都給政府說就好了,忘了台灣廠商是在自由市場中營運、為自己的股東負責嗎?
國際情勢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政府不要為了展現「政績」、展現「手腕」,更不要說是打著「打通膨」的大旗,拿已經苦哈哈的飼料廠祭旗啦。人家上市櫃公司有自己的治理模式,有自己的股東要負責,農委會啊,趕快把你的手拿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