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表示將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而相關說法也獲得中國國台辦的支持。我們認為,姑且不論中國此舉是在對台灣政治施加壓力,抑或是認真想要推動「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及自由化」,台灣自身產業的供應鏈全球化、市場開拓佈局的全球化,乃至人才流動與經貿往來、與更多國家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的全球化腳步,都更應加速推動,才是真正讓台灣產業與世界更加接軌、淡化對單一市場依賴度的良方。
關稅免除措施,既然旨在讓利與降低雙方貿易的成本,其根本應該是產業活動的截長補短、互蒙其利之事,卻被拿來在台灣賴清德副總統出訪友邦、過境美國期間,被中國單方面地做為恐嚇的經濟籌碼,就顯示出ECFA本身「經濟為政治所用」的本質。
誠然,ECFA自2011年早收清單生效上路以來,已經成為許多產業與中國貿易時的基本框架,然而若追根究底看看整個ECFA簽訂以來的兩岸經貿變化,是在2011-2013年間取得相對豐厚的成果,在後來幾年,韓國與中國簽訂FTA、中美貿易戰開打,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持續下降,就可見到ECFA邊際效應遞減的狀況。
既然邊際效益遞減,那麼,我們想說的是,無論ECFA停、或不停,政府與產業都應該更積極地思索供應鏈全球化、市場開拓佈局的全球化。畢竟台灣作為高度依賴外銷產業支撐經濟的國家,與單一國家的貿易依存度高,自然不是什麼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小型企業在ECFA框架下,免關稅銷售至中國的利潤僅約5%-10%,若ECFA退場、再把關稅加回去,那就幾乎無利可圖——再加上時移事往,部分產業在中國過去10年也已逐步發展成熟,如果因ECFA中止,而導致這些企業在中國銷售在加計關稅後無法與當地業者競爭,那麼,也實在應證了ECFA簽署當時「中國讓利是糖衣毒藥」的論者批評罷了。
讓利、補貼、集中特定市場銷售這些作為,始終是讓企業憊懶於持續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最甜毒藥。
我們為什麼不多談,政府如何協助產業技術的升級,市場的多角化觸角延伸,中小企業其他海外市場的開拓輔導等等環節,這些,都是在「關稅」以外我們能夠「持續和全球貿易夥伴做生意」的核心能力所在。
今年以來,「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陸續取得初步成果,這被視為是台美簽署FTA的前置作業;而目前與台灣簽署FTA的其他經濟體除部分台灣友邦之外,尚包括了新加坡、紐西蘭等發達經濟體,這些開拓的作為都值得肯定。
畢竟中國只有一個。
而對台灣產業而言,放眼世界舞台的市場規模,可是遠遠大於「一個中國」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