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個國家正傾全力投資半導體與AI伺服器,當產業界熱切談論算力、邊緣運算與人形機器人,應當領航各類硬技能專業基礎的技職教育卻仍被擱置在一旁,慢慢氧化。這不是個新問題,但它不該再被視為老問題。政府有意打造完整的AI與綠能產業鏈,除了資金投入上游研發與晶片代工,也應同步建立一套橫跨教育部與勞動部的「技術職能預測與訓練體系」,將未來5到10年關鍵職種的人力需求預先量化、滾動檢討,並與技職校系連結。
這些關鍵職種,遠不止電子領域。從地熱鑽探、風力發電機的安裝與維運,到鋪設海底與山區電纜、建築工地的水電工程,這些被稱為「綠色轉型」或「能源轉型」的前線,無一不是靠人類的雙手完成的。AI或許能優化設計、計算風場,但最後站上風機主塔、下海進洞的人,還是得真實存在,手持工具,完成那些無法虛擬的工作。
從教改以來,我們目睹技職教育逐步被摧毀的過程——它不再是強調實作的專業系統,而越來越像一個缺乏資源的普通教育備胎。許多技職學校的老師來自學術體系,具備博士學歷,卻缺乏實務經驗。技職教育的評鑑標準也逐步「高教化」,以論文數、學術發表與計畫金額作為指標,卻忽略了它本該訓練人「動手做事」的本質。
即使教育部曾試圖亡羊補牢,推出產學攜手專班、推動「產業學院」等政策,但若制度性設計未曾真正鬆動,技職教育依舊難以擺脫「次等教育」的社會印象。這樣的印象,不只影響學生選擇,更讓整體體系陷入惡性循環。
在AI奔馳的現在,我們更需要停下來問一聲:那些做機器的人,還找得到老師嗎?
答案恐怕令人遺憾。在AI伺服器、電動車、智慧製造、甚至人形機器人即將商轉的各種應用背後,仍需要大量掌握製造技術、電機實作、維修能力與現場工程的專業人才。但這些能符合技術實務需求的人從哪裡來?教師哪裡來?現在的技職體系,還能訓練出這樣的人嗎?
政府近年在AI與半導體上的投注可說毫不手軟,但對技職教育的關注,仍停留在補助層面,缺乏結構性改革。事實上,技職教育的未來,不只是教育部的事,更需要勞動部、國發會與業界共同參與與規劃。這不只是學校的課綱問題,更是整個國家人才政策與產業戰略的關鍵一環。
舉例來說,現行技職課程與產業需求的對接常常過於粗略。一套設計十年前的機電課程,是否仍對應得上未來十年電動車產線上的工作調校自動化生產設備的技術員,如果這些對接不夠細緻,很可能在畢業那一刻,就已被時代拋下。
技職體系的衰弱,不只是個人選擇問題,而是整體制度缺乏差異化空間。當所有教育發展思維都往「普通高中+大學」的路線靠攏,當升學管道與就業環境只獎勵學術導向,技職自然成為次要選擇。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若政府未讓技職教育擁有獨立生存空間與制度定位,它只會淪為樣板展示,無法實質補上產業現場的缺口。
更現實的是,光是讓學生進來還不夠。真正能撐起技職體系的,是後端的就業環境。若無法讓學生與家長相信,學這一套技術是有未來的,是能找到工作、累積收入與成長的,那即使學費全免,願意投入技職這環境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教育不該一元化。政府若一味將資源集中於少數菁英型公校,無視私校與技職學校的生存壓力,最終只會導致高教平庸化與人才結構的斷層。技職教育需要更多的彈性、差異化、競爭與創新。也唯有如此,這條「動手做」的路,才不會被AI與制度共同抹平。
在人形機器人全面取代人類之前,「把產品暨服務、工程實務做好」仍是人類最實在的本領。我們需要一套教育體系,能訓練人動手、肯學、願意面對現場,然後帶著尊嚴,成為各類產業環境真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