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依然打得如火如荼,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會中重提絕不承諾放棄武力犯台的老調,均再次挑動台海地緣政治風險的敏感神經,市場上也出現國際廠商可能考慮將其供應鏈「去台化」、規避台海戰爭風險的論調。但事實上,高科技外商正在台灣持續加碼投資,如果要說台海情勢升溫會讓外商對台投資縮手、卻步,甚至基於戰爭風險砍掉下給台灣廠商的訂單——
我們想說的是,哈囉,請問台海兩岸的風險是今年才出現的嗎?當然不是。
那些近兩三年在台新設研發中心、加碼投資研發的外商都是傻子嗎?當然也不是。
我們在各個產業龍頭企業所接收到的消息,也多持續推動各自的三、五年發展計畫,在台灣擴產的腳步,並沒有因為短期的政經環境動盪而喊暫停。
「去台化」這個說法不僅不符現實,更可能是個假議題。
回歸產業面,台灣具備完整的半導體聚落,在南科陸續落地的新供應鏈更在蓬勃發展當中,而無論國際政經環境如何變化,台商在半導體、光學、電子製造等領域建立的領先技術,本身就是產業發展的最佳護城河。
近幾年來,美、中之間的政經角力從貿易戰一路升溫,無論是電子產業、半導體產業,固然都有供應鏈「逆全球化」的趨勢,包括美國、歐洲均對半導體大廠招手要求在地設廠;而在一般製造業領域,考量到飆升的運輸成本、以及製造成本等因素,也陸續出現在各經濟市場建構短供應鏈、生產在地化的趨勢。
但無論是哪個產業,「分散供應鏈」本就是風險管理的一環。然而在商言商,最終投資與供應鏈的扶植,還是要回歸到廠商本身技術是否領先,供應鏈是否跟進,才會做出投資的決定。
現實上來看,高科技外商在台投資持續加碼,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的外商就有約30家,其中美光(Micron)、默克(Merck)、恩智浦(NXP)等九家廠商,更是首次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而根據經濟部整理的數據,單是在2022年,外商在台研發投資金額就達到歷史新高的243億元。
台海當然有可能發生戰爭(真的拜託那個鄰居不要這樣做),然而供應鏈的配置不是像堆樂高一樣,把廠區組一組就可以運作了耶,供應鏈分散的最根本原因,更有可能是根據各個市場的發展需求,做出的理性決定。就以總部設於台灣的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來說,其營運與製造據點早已遍佈全球包括日本、新加坡、泰國、中國、美國及歐洲等十多個國家,作為全球最大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廠商,別說是「去台化」了,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任何電子產品客戶,會僅是為了台海風險就不向台達電這種龍頭企業下單。
而根據電子製造服務研究網站MMI(Manufacturing Market Insider)經過對上百家最大EMS公司年度調查,在2022年全球最大EMS服務商50強名單中,台灣的鴻海、和碩、緯創位居全球前三大。其中,鴻海集團歷經長年的跨國製造產能布局,更已成為業界眼中的日不落帝國企業。
換言之,在主要經濟市場中,台鏈可說是無所不在。即使地緣政治激起產業界對斷鏈風險的危機意識 ,在全球化供應鏈已日益朝向區域性/在地化供應鏈遷徙的過程中,其實台廠各個海外事業體依舊是身處其中,藉由整體跨國布局持續在區域性市場中扮重要角色,分別供應不同經濟市場的需求。
相應的,在全球化供應鏈往在地化遷徙的過程中,當然可能會有些替代性較高的產品被當地企業取代,但,這不就是產業競爭、汰弱留強的正常發揮嗎?台積電高階製程訂單則難以被「取代」,大立光、玉晶光的鏡頭訂單,也難以被「取代」。只要廠商維繫技術領先的地位,供應鏈不管轉去哪裡,訂單銷售,最終都還是回歸到台灣母公司的報表上嘛。
聽到有人在講「去台化」,我們倒是覺得,這個世界啊,想要甩掉我們台灣,才沒那麼容易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