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2024年巴黎奧運,性別平等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意旨之一,且女性運動員的參賽者數量,也終於達到了50%的「平等」比例,這樣很好。然而,回歸到與我們更貼身的日常生活當中,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對於經濟與社會發展而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我們認為,政府應思考如何藉由適當的施政方針,降低女性在家務、育兒、甚至提供年長家人照護之時所面臨的種種隱性或顯性壓力,將女性的自我實現與勞動貢獻提升,正是下一個階段台灣勞動力與社會升級的關鍵。
先講幾個數字,是的我們最喜歡講數字。
根據2023年APEC婦女與經濟指標,我國25-29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高達89.9%,不過在40歲之後開始下滑,並在45歲之後快速下降——從45歲左右的76.1%,一路「雪崩」至55-59歲時的45.4%,過了60歲更只剩下26%的勞動參與率。
其陡降態勢,遠低於南韓、日本、美國等地45-60歲間的女性勞動參與率,穩定維持在70%-55%區間的表現。台灣中高齡女性離開職場且鮮少回歸的狀況,一方面影響到總體經濟的勞動力穩定性,另一方面也為這些失去職場經濟收入的女性,在其後人生階段的經濟安全係數,留下了一定程度的風險。
我們認為,改善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社會制度,能夠直接弭平具備相等能力的兩個體,在職場上發揮其知能、技能、長才的關鍵誘因。以我國數據來看,2022年期間,女性從事相同工作而所能獲得的薪水報酬僅為男性的84%,雖然高於APEC平均值的70%,但還是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對吧?
另從人口結構來看,明(2025)年,台灣將因高齡(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0%,正式邁入世衛組織認定的「超高齡社會」。在面臨少子化趨勢嚴峻,勞動人口減少的壓力下,強化中高齡就業自然成了必須加快的政策發展方向。事實上,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去(2023)年便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計畫」,預計將在三年內(至2025年)投入98億元,目標增加30萬勞動力,將我國中高齡勞動力參與率提升至70%(2023年45歲~64歲為66.35%)。
這當中可以關注到的是,從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統計資料庫來看,2023年我國45歲至64歲男性與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分別為78.33%、55.06%,存在相當程度的落差。我們不難發現,45歲至64歲的女性族群,正是政府在有效提升勞動力參與率的施政作為上,可以積極努力拓展的重點。
然而,女性離開職場很大的因素是來自於家庭——包括原生家庭、婚配家庭,以及下一代的教養與上一代的照護等問題。那麼,我們是否曾思考過,為什麼都是「女性犧牲自己的職場發展」來完成家庭的需求?在這個重視性別平等的年代,自然理應一視同仁,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取得彼此折衝與討論的空間,將相關責任更平均地、分攤至家庭成員的身上。直覺式地把女性綁在家裡操持家務,這對多數已擁有個別專業能力的女性而言,一點都不公平。我們認為,這些女性若能找到突破點,回到職場上,說不定還能適度抵銷少子化所帶來的人力缺口。
那麼政府——除了大撒幣鼓勵大家多生、多養之外,還有啥可以做的?
我們認為,政府應該更積極地,以公家資源廣設合格、具高掌控度的育嬰與學齡前兒童教育機構,以及具有專業人員、技術與設備的長照機構,來弭平一般雙薪家庭兩頭燒的困境;針對已暫時離開正規職場的人,則可提供包括家庭清潔代訓等等職業項目,並協助進行人力媒合,引導這些具備勞動生產力的女性朋友們,從自己瑣碎的家庭生活中走出來,積極投入勞動市場,不僅有助提升勞動力參與率、亦提高了人力資源的流動性。
我們也相信,唯有讓那些因故離開職場的女性,覺得回到職場後,又仍然可以兼顧自己所有的生涯規劃,那麼,或許在未來的幾年間,就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女性回到第一線,為台灣的社會與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長才。